凌晨兩點,29歲的李薇在空蕩蕩的寫字樓里敲擊鍵盤,體檢報告上的「卵巢早衰」四個字刺得眼睛生疼。這個年薪36萬的互聯網運營主管,看著家族群里母親轉發的《最佳生育年齡表》,默默刪除了購物車里499元的葉酸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跌破1.0警戒線,90后群體生育意愿較80后下降42%。
在上海陸家嘴某私募基金工作的陳昊,每月稅后收入2.8萬元仍覺得呼吸艱難。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房貸1.5萬+早教班預存3萬+學區房指標費20萬,「孩子還沒出生,教育軍備競賽就開始了」。
智聯招聘《2024職場媽媽生存報告》揭露殘酷現實:76%的已婚未育女性遭遇隱性辭退,生育后平均薪資降幅達27%。某短視頻平臺算法工程師林悅懷孕五個月時,被「優化」到邊緣部門,績效獎金從2萬驟降至4000元。
心理學教授周正最新研究指出:當代年輕人的生育焦慮本質是「生存安全感受損」,當房租占收入50%、加班成為常態、35歲危機如影隨形,人類繁衍本能正在被系統性抑制。
在北京回龍觀合租的95后情侶張陽和曉雯,手機里存著128個備孕科普視頻,卻連續三年將體檢套餐里的孕前檢查項目取消。「每次看見兒童樂園里的笑臉都會心痛,但我們連自己的明天都把握不住。」曉雯的記賬本顯示,他們每月寵物貓的支出比儲蓄多兩倍。
當996成為福報,當學區房變成信仰,當職場對孕婦豎起隱形高墻——我們是否正在親手埋葬生命最本真的喜悅?
深夜的婦產科診室里,趙醫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夫妻拿著基因檢測報告追問:「這個突變概率會影響孩子考985嗎?」卻沒人問:「怎么讓孩子感受到幸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