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作為解放戰爭中的主力部隊,劉伯承、鄧小平坐鎮中樞,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膽魄橫掃中原,麾下猛將如云,涌現出眾多戰功赫赫的將領。
其中,尤以“十大虎將”最為閃耀,十位虎將各展所長,從淮海戰役到抗美援朝,以鐵血戰術與無畏精神,奠定“二野鐵軍”威名,其戰例至今仍為軍事教科書典范。
10/李德生少將
李德生(1916-2011),河南新縣人,1930年參加紅軍。抗日戰爭中任八路軍團長,參與百團大戰;解放戰爭任晉冀魯豫野戰軍旅長,襄樊戰役率突擊隊首破城門。抗美援朝時期任志愿軍第十二軍副軍長,指揮上甘嶺537.7高地防御戰,頂住美軍猛攻。
1955年授少將,1988年晉升上將。其“刀鋒戰術”以精準突擊著稱,被稱贊為“善打硬仗,軍政兼優”。
09/周希漢中將
周希漢(1913—1988),湖北麻城人,開國中將。
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其軍事代表作是1946年率部在晉南戰役中連續攻克19座縣城,創解放戰爭攻城紀錄;1947年指揮豫西牽牛戰,以運動戰殲敵萬余;淮海戰役中率13軍主攻黃維兵團,為戰役勝利立下大功。曾任海軍副司令員,為海軍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劉伯承元帥評價周希漢為“我們的趙子龍”。
周總理評價周希漢為“海軍專家周希漢,少有的英雄"。
08/張國華中將
張國華(1914—1972),江西永新人,開國中將。
15歲參加紅軍,歷經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18軍軍長,率部參加渡江戰役和西南戰役,以善打山地戰聞名。
1950年率18軍進軍西藏,完成"第二次長征",促成西藏和平解放,被譽為"佛光將軍"。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指揮對印作戰取得重大勝利。主政西藏十余年,為邊疆穩定和建設作出卓越貢獻。1972年病逝于成都,年僅58歲。
他逝世后,周總理含淚嘆惜:“中央正要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走了”。
毛主席對張國華的逝世深為痛惜,在之后的一次會議安排接見活動時感嘆:“再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07/秦基偉中將
秦基偉(1914—1997),湖北紅安人,開國中將,1988年晉升上將。
12歲參加革命,被譽為"紅小鬼"。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游擊支隊司令員,率部在太行山區開展游擊戰。解放戰爭時期任二野9縱司令員,在淮海戰役中堅守雙堆集,為殲滅黃維兵團立下奇功。
1951年率志愿軍15軍參加抗美援朝,指揮上甘嶺戰役,以"坑道戰"粉碎美軍攻勢,鑄就戰爭奇跡。1955年獲中將軍銜,后歷任昆明軍區、成都軍區司令員,國防部長等職,為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1997年逝世,享年83歲。
鄧小平稱贊他"打仗有辦法,帶兵有方略";
06/王近山中將
王近山(1915—1978),湖北紅安人,開國中將,被譽為"瘋子戰將"。
15歲參加紅軍,以勇猛果敢著稱。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參與神頭嶺伏擊戰,殲敵1500余人。解放戰爭時期任中野6縱司令員,在定陶戰役中率部血戰大楊湖,全殲國民黨整3師;襄樊戰役中巧用"撇山攻城"戰術,17天連克7城。淮海戰役中指揮6縱死守雙堆集,為殲滅黃維兵團立下首功。
抗美援朝時任志愿軍3兵團副司令員,參與指揮上甘嶺戰役。
1955年獲中將軍銜,其作戰風格勇猛頑強,是二野著名的"三劍客"之一。
劉伯承評價:“王近山是一員難得的智勇雙全的猛將”“一人投命,足懼萬夫。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有點瘋勁,沒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
毛主席更是對王近山表達了欣賞之情:
“我早就聽說有個紅四方面軍的王瘋子,現在成了吳下阿蒙了,了不起啊!”
“王近山同志,人家說你是‘王瘋子’,我看那不叫瘋,那叫革命的英雄主義!你這一仗把那位胡宗南打得可快要瘋了啊!”
“太岳有個王近山,敢打沒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斷、有膽略,能抓住戰機打漂亮仗!”
05/陳再道上將
陳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人,開國上將。
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以驍勇善戰聞名。紅軍時期任紅四軍師長,長征中屢建奇功。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參與指揮七亙村重疊伏擊戰,創同一地點兩次伏擊日軍的經典戰例。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野戰軍2縱司令員,在魯西南戰役中率部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防線;淮海戰役中指揮2縱血戰宿縣,切斷津浦鐵路。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后為軍隊建設和鐵道兵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其作戰風格勇猛頑強,被譽為"再道之勇"。
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評價陳再道:驍勇善戰的指揮才能,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
04/陳錫聯上將
陳錫聯(1915—1999),湖北紅安人,開國上將。
14歲參加紅軍,以善打硬仗著稱。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指揮夜襲陽明堡戰斗,一舉摧毀日軍24架飛機,創下步兵打飛機的經典戰例。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野3縱司令員,在襄樊戰役中率部"刀劈三關",率先破城;淮海戰役中指揮3縱主攻雙堆集,為殲滅黃維兵團立下頭功。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沈陽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常委等職,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小鋼炮"。
03/楊勇上將
楊勇(1913—1983),湖南瀏陽人,開國上將。
1930年參加紅軍,以智勇雙全著稱。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團長,參與平型關戰役,取得全國抗戰首次大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1縱司令員,在魯西南戰役中指揮部隊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防線;淮海戰役中率部圍殲黃維兵團,立下赫赫戰功。
抗美援朝時期任志愿軍20兵團司令員,指揮金城戰役,殲敵5.3萬余人,促成停戰協定簽署。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其指揮藝術以"穩、準、狠"著稱,是解放軍著名"三楊"(楊勇、楊得志、楊成武)之一,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02/王樹聲大將
王樹聲(1905—1974),湖北麻城人,開國大將。
1926年參加革命,是鄂豫皖蘇區創始人之一。紅軍時期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參與指揮黃安、商潢等戰役,為創建川陜根據地作出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率部開展敵后游擊戰。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游擊戰爭。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為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其軍事生涯以善打硬仗、惡仗著稱,特別在紅軍時期參與指揮蘇家埠戰役,以"圍點打援"戰術取得重大勝利,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01/陳賡大將
陳賡(1903—1961),湖南湘鄉人,開國大將。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一期畢業,是解放軍著名軍事家。紅軍時期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參與指揮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指揮長生口、七亙村等戰斗,創下"重疊待伏"經典戰例。
解放戰爭時期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轉戰中原,在豫西牽制國民黨軍主力;淮海戰役中指揮東集團軍參與圍殲黃維兵團。
1950年任志愿軍副司令員赴朝作戰。1952年創辦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院長,為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其軍事指揮以靈活機動著稱,兼具正規戰與游擊戰之長,被毛澤東譽為"最會打仗的湖南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