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整治智能駕駛夸大宣傳亂象,A股汽車板塊應聲下跌。
文 /《汽車人》張恒
4月17日,A股市場延續漲勢,滬指實現8連陽,但汽車板塊卻下跌0.77%,在行業板塊中排名倒數第二,多數熱門股收跌。
這一異動或與前一日的行業重磅會議密切相關。4月16日,工信部緊急召集20家車企及智駕供應商,就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升級管理召開工作會議。會議強調,車企要領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明確車企不得夸大自動駕駛功能的宣傳。
這一被業界視為“降溫”的信號,直接沖擊了近期火熱的智能駕駛概念股。
從盤面表現來看,智能駕駛龍頭股首當其沖:賽力斯下跌3.85%,成交額高達42.6億元,居板塊首位;北汽藍谷重挫6.55%,成交額18.4億元,位列第七;江淮汽車微跌0.12%,但9.32億元的成交量躋身板塊前八,突然放量也使得該股在此時變得不同以往。
市場整體呈現普跌態勢,主流車企無一幸免:上汽集團跌1.52%,廣汽集團跌1.22%,長安汽車跌0.80%,比亞迪跌0.70%,長城汽車跌0.21%。此外,零部件板塊同樣遭遇重創,雙林股份大跌5.74%,巨輪智能也下挫3.44%。
整體來看,汽車板塊成交量前20的個股中有15家下跌,占比高達75%。這一市場反應,顯示出在監管部門強化智能駕駛安全管理的背景下,資金正在重新評估相關企業的技術實力與合規風險。
《通知》中,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三點要求”——明確功能邊界、禁止虛假宣傳、落實安全責任,一針見血地點破了當前日益盛行的行業痼疾。隨著“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爆燃”等智能駕駛相關事故引發熱議,一些車企過度包裝技術、夸大宣傳的老毛病再次暴露在公眾視野。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企業將L2級輔助駕駛描繪成“自動駕駛”,用“解放雙手”“徹底改變駕駛體驗”等誘導性措辭吸引用戶,而在用戶手冊中,又以極小字體注明“駕駛員需全程監控”。一句話,出事是用戶沒看清說明,宣傳時卻恨不得把系統說成“自動駕駛救世主”。這樣的“兩面派”操作,無疑在透支消費者對行業的信任。
智能駕駛的分級體系原本是為了幫助公眾理解技術邊界,如今卻被部分車企用來鉆空子。某品牌近期推出的所謂“L2.999999……級自動駕駛”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這其實就是規避L3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國際通行的SAE標準,L3意味著系統需要在特定條件下承擔駕駛責任,而“L2.999999……”這種奇怪的說法,實質上是在模糊責任邊界。
宣傳時強調系統的智能化程度,一旦出現問題卻又將責任歸于用戶。消費者在技術表述與實際能力之間往往難以分辨,極易產生誤解。這種回避責任的傾向,反映出部分車企在合規意識和用戶保護方面的缺失。
智能駕駛正在經歷一場“平民化革命”。2025年開年,我們就看到搭載高階智駕功能的車型價格不斷下探,15萬元已經不算新鮮,現在連10萬元出頭的車型都開始標榜“全場景智能駕駛”。
車企們樂此不疲地宣傳“智能平權”,但明眼人看得出,這場狂歡背后藏著隱憂。在價格戰的壓力下,一些車企正在用“閹割版”的硬件和“速成班”的算法,挑戰安全駕駛的底線。這種“先上車后補票”的思路,正在整個行業蔓延。
特別是在入門級產品中,動輒宣稱具備“全場景智駕”能力,引發了對成本控制與性能保障之間平衡的質疑。低成本傳感器、算法成熟度不足等問題,可能在實際使用中帶來安全隱患。
相比之下,一些以安全為核心理念的傳統車企開始發聲,主動劃清“便利功能”與“安全功能”的界限。在市場熱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它們仍保持對技術邊界和用戶風險的清醒認知。技術可以加速迭代,但安全標準不應因此讓步。
此次工信部的最新會議傳遞出明確信號:智能駕駛宣傳必須腳踏實地。會議要求車企做到三個“實”:測試要扎實、告知要如實、責任要落實。這是對企業責任的重申,更是對行業秩序的校準。【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