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繼撫州東信六院后,貴溪二院也倒了!300多名醫護集體失業,學醫的路還怎么走?
事件來龍去脈:從“開業風光”到“全員失業”,發生了什么?
近日,江西醫療圈接連傳出噩耗——繼撫州東信第六醫院停診后,貴溪第二醫院(貴溪東信醫院)也宣布自4月10日起全面停業,不再接收門診和住院患者。這家2019年開業的二級甲等醫院,曾以“現代化綜合醫院”自居,開業時宣稱“開放病床500張”“西門子高端設備齊全”,如今卻因“賬戶余額無法支付薪資”被迫關門,300多名醫務人員面臨失業,績效工資拖欠數月未發。
停業背后,藏著民營醫院的“三重絞殺”
醫保困局:貴溪二院雖未被曝具體違規,但同屬東信醫療集團的撫州東信第六醫院,曾因“超標準收費”“虛假診療”等多次被罰超百萬,醫保資金鏈斷裂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全國范圍內,2024年已有1236家醫院倒閉,82%為民營機構,醫保嚴查、DRG支付改革讓本就薄利的民營醫院雪上加霜。
信任危機:患者對民營醫院的“天然不信任”難扭轉。貴溪二院雖是二甲,但民眾更傾向公立醫院,加上近年民營醫院頻發“過度醫療”丑聞,患者流失加劇經營惡化。
管理失序:盲目擴張、外行領導內行、設備投入與業務量不匹配……這些“通病”在貴溪二院同樣存在。其母公司東信醫療集團旗下9家醫院中,已有2家停擺,暴露出民營醫療資本“重規模輕質量”的致命短板。
一位醫生的自述: “去年開始,績效就斷斷續續,今年直接停發。醫院說‘等新投資人’,但誰愿意接盤?我們科主任50多歲,連夜投簡歷,可公立醫院編制早飽和了……”(來自貴溪二院匿名醫生口述)
學醫,該何去何從?民營醫院寒冬下的生存指南
當“醫院倒閉”從新聞變成身邊事,醫生們的焦慮肉眼可見:民營醫院還能去嗎?公立醫院卷不動怎么辦?轉行是否太遲?
現實一:政策與市場的雙重夾擊
醫保監管“北斗系統”上線:2025年醫保飛檢升級,大數據實時監測診療行為,“駕照式扣分”直接掛鉤醫生處方權。違規成本陡增,民營醫院“灰色操作”空間被徹底封死。
公立醫院虹吸效應:縣域醫共體建設加速,90%的縣將擁有三級醫院,基層患者被公立體系“吸走”,民營醫院病源進一步萎縮。
現實二:醫生的“自救路徑”
轉型公立或社區醫院:雖編制難求,但安徽等地推行“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政策,基層崗位缺口大,且績效與醫共體考核掛鉤,穩定性更高。
提升“不可替代性”:專科能力(如腫瘤介入、重癥醫學)或全科醫生資質是硬通貨。撫州東信六院的腫瘤科醫生因設備和技術優勢,轉診后仍被多家醫院爭搶。
關注政策風向:DRG付費下,成本控制能力強的醫生更吃香;縣域醫共體“五大中心”(如胸痛中心)建設急需人才,提前布局者占先機。
一位成功轉型的案例:
“我在民營醫院干了8年,考了全科醫師證,去年跳槽到社區衛生中心。工資少但穩定,還能做家簽服務,績效反超以前。”(杭州某社區醫生分享)
最后,小編想說,醫院倒閉潮下,沒有誰是真的“局外人”。醫學之路道阻且長,但危機中永遠藏著轉機。 關注我們,抱團取暖,一起找到光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