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正在青島紡織博物館悄然展開。青島嶗山新世紀學校二年級聯合中隊以“經緯之間尋匠心”為主題,開展沉浸式非遺研學實踐,讓紡織文明的火種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融入非遺課堂
播下文化自信的種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青島嶗山新世紀學校本學期啟動“非遺”綜合項目學習課程以來,二年級級部將“蠶桑絲織技藝”作為核心項目主題,設計了涵蓋“親手養蠶”觀察記錄、“蠶桑絲織主題讀書節”閱讀活動、“六一絲綢工藝品小集市”手工展示與交易體驗等多元環節,形成了一個集認知、操作、表達與展示為一體的學習閉環。
走進母親工業
觸摸百年青島脈動
“1902年德華繅絲廠的建立,不僅是青島近代工業的開端,更鐫刻著民族工業的屈辱與覺醒?!痹谥v解員的引導下,同學們了解到:1902年,德國殖民時期建立的“德華繅絲廠”開啟了青島近代工業化的序幕,鼎盛時期貢獻全市75%的財政收入,被譽為“母親工業”。這種沉浸式歷史教育,讓愛國主義不再停留于課本,而是化作體驗式“行走的思政課”。
技術迭代見證中國智造
在機械展廳,20世紀80年代的A186型梳棉機與智能紡織機器人形成鮮明對比。"從人工繅絲到機械生產,從蒸汽動力到數字智造,每個進步都凝聚著創新力量。"科技輔導員現場演示的3D紡織設計軟件,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這種對比教學,既強化了文化認同,又激發了創新使命感。
指尖傳承架起古今對話
體驗區,孩子們在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白綢經過折疊、捆扎、浸染,幻化成"冰裂紋""珊瑚紋"等自然紋樣,每件作品都鐫刻著孩子們獨特的審美密碼。這種從紋樣設計到成品呈現的完整實踐,讓非遺不再是櫥窗里的標本,而是流淌在指尖的文化基因。
家校攜手同行
共繪成長藍圖
此次活動得到了二年級級部家委會的鼎力支持,多位家長志愿者化身“文化導賞員”,與孩子共同探索紡織奧秘。家校聯動的模式,不僅增強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增進了親子關系,也讓教育不再局限于課堂,形成了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環境。
這次實踐活動不僅織就了非遺傳承的經緯線,更在幼小心靈中植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正如孩子們說到:我們要像蠶寶寶一樣,把傳統文化吃進肚子,吐出美麗的絲。這種文化自覺與創新擔當,正是新時代教育最美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