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則消息令人“深思”。
4月15日, 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直接“破滅了”俄方的幻想,而且還是在出席“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時,直接向俄羅斯“攤牌了”。
張漢暉大使直接將話挑明,他表示途經哈薩克斯坦的這條天然氣管道項目,沒必要繼續討論下去,因為這種討論“脫離現實”。
哈薩克斯坦境內,本來就已經存在一條對華年輸氣量高達400億立方米的“中亞天然氣管道”。
如今,還在同樣的路線上,再修一條“同樣的管道”,這不是“脫褲子‘放氣’,多此一舉嗎?”
更何況,中國在俄天然氣進口方面,已經“很給力了”。
中俄“東線管道”去年就進口了310億立方米的俄氣。換算成重量,這部分俄氣更是重達2224噸,占據了我國“管道氣”進口總量的40%。
就在消息傳出后,蒙古國那邊立馬跳出來“招攬生意”。
蒙古國表示,中俄不必糾結,這條“管道”完全可以修在蒙古國境內,而且好處多多。
一方面,若選擇在蒙古國境內修建,管道修建長度遠低于在哈薩克斯坦修建,無形中既能降低修建成本,又能縮減修建工期和難度。
另一方面,蒙古國愿意為“管道修建”提供力所能及的“綠燈”。
比如,中俄同時開工修建,蒙古國可以“加班加點”的在第3季度把“啟動項目”所需要的環境評估工作完全做好,絕不會耽誤雙方開工時間。
總之一句話,蒙古國舉雙手支持將“管道”放心大膽的修在蒙古國境內。
但是,現實情況是蒙古國“想多了”。
哪怕有再多的“優勢”,中方“抵死”也不會把這條管道修在蒙古國境內。為什么?
血淚教訓,歷歷在目
2023年,蒙古國“見錢眼開”,眼見全球煤炭價格上漲,直接將“契約精神”拋之腦后,單方面撕毀與中方簽署的煤炭定價協議。
當時,中方主動表示,愿意“加價”,只希望協議能夠繼續履行。
“西伯利亞力量1號”
結果,蒙古國直接“獅子大開口”地表示,把這部分煤炭賣給中方也行,但需要按照當時已經“漲瘋了”的市場成交價格進行交易。
最終,蒙古國將原本屬于中方的煤炭,全部轉向“拍賣市場”,打了中方一個措手不及。
實際上,除了蒙古國“見錢眼開”,想要把煤炭賣出更高價格、賺更多錢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韓國充當“拉皮客”,介紹蒙古國加入“關鍵礦產買家俱樂部”。
這個“俱樂部”最早是由美國為首的G7國家提出的,最終由美國、歐盟主導建立的用于在鋰礦石、稀土等關鍵礦產領域,對抗中國影響力的這么一個“組織”。
對此,蒙古國欣然同意,并且臉上盡顯一副“終于找到組織”的小人得志的模樣。
正因為蒙古國在2023年這次“背后捅刀子”,中方才不得不向澳大利亞低頭。
當時,中澳正值“貿易戰”的關鍵時期,而印尼那邊也出了一些問題,收緊了對外煤炭出口,所以中國對蒙古國的煤炭“需求”也處在迫在眉睫,有點“青黃不接”的關鍵時刻。
結果,蒙古國“這一刀”,直接倒逼中方不得不從澳大利亞購買“高價煤炭”,徹底打亂了中國當時的“礦產布局”。
事實上,蒙古國類似的“背刺”可不止一次。
2013年,蒙古國從“中鋁”手中借貸3.5億美元,并簽署煤炭定價協議,以煤炭出口來抵消這筆借貸。
結果,蒙古國不僅撕毀協議,不還錢了,甚至直接叫停對華煤炭出口。
2019年,蒙古國要修一條將塔班淘樂蓋煤田中的煤炭運出來的鐵路。這部分煤炭因為出口中國,并且中國愿意幫忙修建。
結果,中國被蒙古國給“擺了一道”。
因為鐵路是修建了,煤炭也運往中國,但鐵路軌道的標準,是按照俄羅斯鐵軌標準修建的,所以沒辦法與中國軌道完成并軌。
蒙古這么做除了“提防”中國之外,背后也有討好俄羅斯、惡心我們的意思。
更直白一點講,中國從蒙古國購買煤炭,包括為蒙古國提供開采設備、技術,修建運輸道路,以及為開采各種“墊資”。
這一切付出,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提防”,甚至“仇視”。
在蒙古國眼里,時刻認為咱們在“有意同化”蒙古國,所以處處疏遠、防著咱們。
所以,俄羅斯當初要把“天然氣管道”修在蒙古國,中方堅決不同意,因為蒙古國就是“養不熟,真心換不來真心的白眼狼”。
關鍵問題來了!
張漢暉大使為何在這個時候,如此直白地把話挑明,打破俄羅斯修建“管道”的憧憬、幻想?
從性價比與投入、產出方面來看,張漢暉大使的解釋“沒毛病”!
但是,這背后其實有“隱情”。
不是“簡單的經濟賬”!
中方目的
目前,我國天然氣進口,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是“液化天然氣”,目前主要從澳大利亞、卡塔爾、俄羅斯,以及馬來西亞進口。至于美國,外加印尼、緬甸,他們供應量并不多,加在一起大致占到5%。
另一類,則是由管道輸送的天然氣,也叫做“管道氣”。
主要對華出口國是俄羅斯,其次是“中亞天然氣管道”主要供氣國土庫曼斯坦,而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只能算是從這條管道上“蹭口湯喝”。
我國天然氣,大致從這些國家進口。
但如今,俄羅斯通過“液化天然氣”與“管道氣”,其實在我國天然氣進口中,已經出現“一家獨大”的趨勢。
所以,我們其實不希望俄羅斯進一步增加“供氣量”。
因為,這會形成能源被“卡脖子”的風險。
其次,中國為何突然宣布“不討論管道修建”,其實也是做給外界看的。
做給誰看呢?
主要是給三方看的!
第一方,是做給歐盟看的。
中歐正在就“電動汽車價格”展開商討、談判,而歐盟自身卻在研究如何擺脫對俄天然氣依賴。
如今,中方放出“消息”,實際上一定會被歐盟關注到,讓歐盟覺得“中國并不是俄羅斯的‘死忠粉’”,相反值得歐盟更積極地拉攏。
第二方,是做給加拿大看的。
其實,加拿大是僅次于美國、俄羅斯之后,全球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
如今,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包括就職總統之后,一再放出豪言,要“收編”加拿大,把這個國家變成美國的“一個大洲”。
美加關系暗潮涌動,而中加關系其實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改善時機”。“天然氣”這塊利益蛋糕,有機會成為中加關系改善的“關鍵利益紐帶”。
倘若加拿大此時突然“倒戈”,對特朗普政府威望造成的重創,遠不是經濟價值所能衡量的。
這會直接動搖美盟友“跟風”對付我們的信心!
所以,“能源采購”這張牌,是中方用來“分化”美陣營抱團的一張重要王牌。
除此之外,中國其實還找到了一個“新合作伙伴”,這個國家就是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家的天然氣產量,在全球排第十,產量與沙特近乎接近。
去年的時候,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與阿爾及利亞國家石油公司簽署ALRAR氣田天然氣增壓三期EPC總承包項目。
今年2月25日,中國石化下屬投資公司更是以8.5億美元價格,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拿下涵蓋哈西貝爾坎北區(HBAN)碳氫化合物資源的勘探和開發權。
今年3月26日,據阿爾及利亞《晨報》報道稱,阿爾及利亞國家油氣資源開發署向中國聯合能源集團發放了“資格證”,允許其參加該國“油氣招標預審”。
由此可見,中阿之間的天然氣能源合作,已經逐步步入正軌。
更何況,沙特、伊朗、馬來西亞,以及緬甸等國,都能趁機從天然氣“大蛋糕”上分一塊,而我們則以此作為交換,拉近關系、強化利益羈絆,以應對來自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沖擊”。
看懂了這一切,也就理解我們為何在此時“打消”俄幻想,因為我們需要用這塊能源“大蛋糕”,突破來自美國的“關稅、貿易”圍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