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頻道的一則報道讓全球貿易圈屏住了呼吸——寧波慈溪一家家電企業的780臺洗衣機,因為美國加征145%的高關稅,被客戶緊急叫停訂單。
這批貨原本在美國售價180美元,如今價格飆到270美元,美國零售商直呼“賣不動”,但短短三天后,企業負責人發現,這批洗衣機換了個零部件,轉身就被東南亞客戶搶購一空。
這戲劇性的一幕,正是中國外貿企業應對美國關稅壁壘的縮影:“你關上一扇門,我拆了墻另開一扇窗”。
在浙江寧波,一支售價0.3美元的圓珠筆,藏著美國關稅大棒砸不碎的“中國密碼”,貝發集團每年向全球出口6000萬美元文具,美國市場占了35%。
4月10日關稅新政落地后,美洲業務部主管張薇連夜安撫客戶,但轉身就發現,歐洲連鎖超市Lidl的訂單逆勢增長30%,東南亞市場更是爆單——2023年在印尼、菲律賓等15國建起的品牌中心,今年一季度訂單量直接翻倍。
這背后是幾十年積累的“工業肌肉”,中國工業制造占全球份額超1/3,全球94%的稀土冶煉分離產能、85%的磁材專利握在手中。
美國洛馬公司工程師曾抱怨:“F-47隱形戰機用的鏑鐵合金,從加州挖出礦石還得運到中國提純,因為美國工廠純度只有99.5%,而中國能做到小數點后四位”。
就連特斯拉的4680電池生產線,也因缺少中國管控的釹鐵硼磁體,成本暴增8%,逼得馬斯克緊急啟動墨西哥工廠“曲線救國”。
美國零售商或許沒想到,加征關稅反而逼出了中國制造的“終極形態”,東莞一家汽車濾清器企業,三年前把生產線搬到泰國,結果發現“兩頭在內”才是王道——高端零部件從中國運出,東南亞組裝后再賣回歐美,2024年營收沖到3億元,對美依賴度壓到30%以下。
更絕的是浙江眾鑫環保,去年95%的產能依賴美國市場,今年關稅一來,直接通過1688平臺把可降解紙碗賣進國內商超,庫存一周清空。
“美國客戶現在繞開中間商,直接上阿里國際站找中國工廠團購。”寧波一家涼亭制造商的負責人笑得無奈又自豪。
他的涼亭因為用料扎實扛住佛羅里達颶風,即便加稅145%,美國消費者寧愿湊錢團購也不買本土貨——畢竟中國工廠還能包設計、包安裝,而美國工人裝個涼亭的人工費就夠再買半座亭子。
當美國忙著筑關稅高墻時,中國企業早就在“修立交橋”,慈溪優品館去年4月開張,把當地家電、小商品打包賣到東南亞,一年拿下4000萬訂單;深圳跨境電商通過“東盟專線”,物流成本砍掉20%,對東南亞出口猛增35%。
就連淘寶都成了老外眼里的“香餑餑”——4月15日單日海外下載量沖到32.6萬,16國App下載榜登頂,外國網友瘋狂搜索“How to shop on TAOBAO”。
這些動作背后是實打實的技術碾壓,比亞迪的少稀土永磁電機,用料比美國同行少30%;華為的7nm芯片讓高通措手不及;寧德時代靠動力電池37%的全球市占率,拉著寶馬在匈牙利建電池廠。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酸溜溜地評論:“中國工廠的機器換人速度,比特朗普發推還快。”
“美國現在像極了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舉著關稅望遠鏡看世界,卻忘了地球是圓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趙忠秀的話一針見血。
數據顯示,中國已是128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RCEP區域貿易占比超50%,中歐班列貨運量激增30%。
即便美國對華加稅到245%,中國企業也能通過墨西哥轉口、馬來西亞分裝,讓9.9美元的連衣裙照舊包郵到紐約。
回看2018年貿易戰,美國對華2500億美元商品加稅25%,結果對華逆差反增200億。
七年后,同樣的劇本換了主角——美國半導體企業因失去中國市場,一季度利潤暴跌20%;而中芯國際的14nm芯片量產良率沖到95%,隆基綠能在越南的光伏產業園直接對接全球訂單。
站在2025年的春天,寧波貝發集團的車間里,工人們正在打包發往雅加達的文具禮盒,盒子上印著兩行小字:“Made in China”后面悄悄多了個“,Designed for World”。
這或許就是中國外貿的終極答案:世界可以沒有關稅壁壘,但不能沒有中國制造,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