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GJD 持續出手穩定市場,不少投資者都在探討:市場上行是否依賴護盤?護盤行動又將延續到何時?下面我將為大家逐一解答這兩個關鍵問題。
特別提醒各位,文章末尾的核心觀點尤為重要,匯聚了全篇精華,建議重點關注。
一,會一直護盤下去嗎?
GJD 的資金投向聚焦何處?主要布局于 ETF 產品,鮮少涉及個股。重點標的涵蓋滬深 300、上證 50、中證 500、中證 1000 等主流寬基指數 。
GJD 的托舉行動還將持續多久?從短期看,這一舉措與中美貿易談判緊密相關;從長遠考量,其核心在于穩固 14 億民眾對資本市場及中國經濟的信心。
美國當前超 100% 的高關稅難以持久,持續施壓只會對雙邊經濟造成雙重拖累。正如川普頻繁抨擊鮑威爾,他同樣渴望穩定的資本市場增強談判底氣,而非在市場承壓時被迫采取豁免措施,緩解供應鏈沖擊。
當下雙方已釋放談判信號,博弈進入關鍵階段。一旦協議達成,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壓力將顯著減輕,屆時看好中國經濟復蘇的內外資有望回流 A 股。待市場形成內生增長動力,GJD 自然無需持續干預。那么,若未來護盤力量退潮,股市是否就再難上行?
二,拼實力的時刻到了
顯而易見,若后續缺少 GJD 護盤支撐,股市能否持續上行,關鍵在于個股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有人認為基本面是股價漲跌的決定因素,以盛弘股份為例:2024 年 4 月 2 日晚,該公司披露年報,全年營收達 30.36 億元,同比增長 14.53%;歸母凈利潤 4.29 億元,同比增長 6.49%。看似亮眼的業績,卻未帶來預期漲幅 ——4 月 3 日,股價單日暴跌 8.52%,令市場大跌眼鏡。
事實上,市場所謂的利好利空,本質上是機構利益博弈的工具。消息本身并非股價走勢的核心驅動,機構對消息的利用才是關鍵。當利好出現時,股價未必上漲,若出現上漲,多是散戶觀望時,機構借勢拉升吸引跟風盤以便高位套現;反之,利空消息下股價也不一定下跌,若出現下挫,往往是機構借勢砸盤,迫使散戶割肉離場,從而實現低位吸籌攤薄成本。
想要精準洞察機構交易意圖,離不開大數據統計工具的輔助。這類工具通過長期數據積累,深度挖掘機構交易特征,經多維度比對分析,直觀展現市場交易活躍度。具體可參考下圖:
這張圖表記錄了「盛弘股份」的交易數據。正如前文所述,公司在 4 月 2 日披露 2024 年年報預增后,次日股價卻暴跌超 8%,這一背離走勢令人意外。
重點觀察圖中的橙色柱體 ——「機構庫存」數據,它直觀反映機構資金的交易意愿。通常情況下,「機構庫存」持續活躍的時間越久,代表機構資金參與度越高,也意味著機構對該股的認可度越強。
從數據可見,前期「機構庫存」顯著活躍期間,股價在 33 個交易日內漲幅高達 37.79%。邏輯很清晰:當大量機構資金持續涌入,自然說明該股具備較強的投資價值。然而,隨著「機構庫存」逐漸消散,股價在隨后 18 個交易日內跌幅超 20%。即便年報預增看似利好,也未能扭轉頹勢。
這充分證明:判斷股價走勢的核心,在于機構資金是否持續積極介入。
三,機構資金的小動作
上述僅是單只個股的表現。面對 A 股龐大的股票數量,與其每日緊盯股價漲跌,不如聚焦機構資金的真實動向,這才是把握市場節奏的關鍵。具體分析,可參考下圖數據:
通過上圖數據可見,截至昨日收盤,市場中具備「機構庫存」的個股不足千家,其中連續多日維持「機構庫存」的個股超 800 家。值得注意的是,4 日至 5 日,存在「機構庫存」的個股數量持續攀升,這一系列數據變化背后,究竟暗藏著機構資金怎樣的新動向?具體分析詳見下圖: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