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獲悉,東營康華國家級海洋牧場在墾利區入海口附近海域投放牡蠣苗種,正式啟動牡蠣筏式多品種養殖試驗項目,預計投放量200萬斤。這是東營首次對牡蠣養殖產業的一次探索,項目負責人表示,將通過科學篩選品種、優化養殖技術,助力東營市打造一條新的兼顧生態修復與經濟效益的海洋資源開發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次試驗中由東營市康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及乳山牡蠣頭部企業聯合開展,以“多品種并行+生態修復+科技賦能”為核心,重點開展品種篩選、技術創新、生態協同等方面的試驗工作。
“引入了太平洋二倍體、三倍體、長福雜交、福長雜交、黑牡蠣等5類牡蠣,測試其成活率、生長速度和抗逆性,篩選最適合黃河口環境的優勢品種。”項目負責人介紹,同時,為了應對泥沙多、鹽度變化大的海域特點,項目設計了可升降筏架和抗淤積掛苗裝置,部署了水質傳感器和無人機巡檢系統,實現養殖過程的數據化、精準化管理。并通過混養海藻(如龍須菜)穩定局部微環境,降低鹽度波動對牡蠣生長的影響。
本次試驗周期為5-12月。試驗成功后,將實現生態修復、產業升級、科學示范等多重效益。牡蠣的濾食特性可有效凈化水體,緩解富營養化,促進原生牡蠣種群恢復,助力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并形成“養殖+加工+文旅”全產業鏈,開發牡蠣肽、貝殼工藝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業競爭力。
據了解,項目試驗成功后將積極制定《黃河口牡蠣筏式養殖技術規范》,為全國鹽堿海域養殖提供可復制的技術標準。
東營市黃河入海口地區卻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廣闊的灘涂和營養鹽充足的水質,為貝類養殖提供了理想環境;大量的鹽堿地、灘涂、海域具備高附加值利用的空間。本次試驗成功后,相關企業將積極打造“黃河口牡蠣”這一新的地理美食。
未來,將積極打造全國首個“鹽堿海域生態養殖示范區”,努力創樹東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新標桿。(大眾新聞記者 馬瑞琳 孫川 通訊員 聶瀟瀟)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