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的大街小巷、商場超市,多了不少外國面孔。
尤其是美國游客,成群結隊,拎著大包小包,臉上掛著滿足的笑容。
你以為他們只是來旅游,順便買點特產?
NONONO,事情可沒那么簡單!這些美國游客,表面上打著“代購”的旗號,實際上目的“不純”。
要說這波美國游客涌入中國的熱潮,還得從大洋彼岸的那場關稅風波說起。
最近幾年,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關稅政策像過山車一樣,時高時低,讓人摸不著頭腦。
前段時間美國政府再次揮舞關稅大棒,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覆蓋了從電子產品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
這一下,美國的普通消費者坐不住了。
關稅一加,進口商品價格蹭蹭上漲,超市貨架上的東西貴得讓人咋舌。
面粉、雞蛋這些日常必需品,價格翻了個倍;電子產品,比如手機、平板,動輒比以前多掏幾百美元。
美國的物價本來就高,這么一搞,普通家庭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于是,美國人開始“囤貨”——不是囤點奢侈品,而是囤生活必需品,恨不得把超市搬回家。
但囤貨也不是長久之計,美國消費者發現,國內買東西太貴,不如直接飛到中國來“掃貨”。
一來,中國商品種類多、質量好、價格實惠;二來,中國還有個超級貼心的政策——離境退稅“即買即退”。
這政策簡直是神助攻,買完東西當場就能退稅,省下的錢夠再買一堆東西!
于是乎,美國游客們收拾行囊,浩浩蕩蕩殺向中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之旅”。
剛開始,很多人以為這些美國游客是來做代購的。
畢竟,代購這行當不新鮮,找個靠譜的人從中國買點便宜貨,帶回美國轉手一賣,還能賺點差價。
可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不對勁了,這些游客買的東西,根本不像代購的路數!
走進上海的商場、廣州的批發市場,或者北京的購物中心,你會看到美國游客推著滿滿當當的購物車。
里面裝的不是名牌包包,也不是奢侈化妝品,而是……面粉?雞蛋?洗衣液?甚至還有電飯鍋、吹風機這種“居家神器”。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不光囤吃的用的,連電子產品都不放過。深圳的電子市場,最近可是熱鬧非凡。
美國游客扎堆在那兒挑手機、平板、耳機,甚至還有人買掃地機器人!
這時候你可能要問了:他們買這么多東西,真的是為了自己用嗎?
對很多美國游客來說,這趟中國購物之旅,不只是為了省錢,更像是在對抗關稅帶來的生活壓力。
關稅讓他們的日常開支暴漲,超市里隨便買點東西,錢包就得大出血。
尤其是中產家庭,原本習慣了舒適的生活,現在卻得精打細算,連買袋面粉都得挑半天。
于是,飛到中國來購物,成了一種“抗爭”的方式。
他們用實際行動告訴自己:我還是能買到便宜好用的東西,我的生活質量不能被關稅拖垮!
有位美國游客在接受采訪時說得特別直接:“在美國,買個電飯鍋得花200美元,在中國只要50美元,還能退稅。”
除了省錢,他們還看重了中國商品的多樣性和高性價比。
別看美國是發達國家,但超市里的選擇其實沒那么豐富,尤其是日用品和電子產品,品牌少、款式老,價格還死貴。
而中國的市場,簡直是“購物天堂”!從平價到高端,從傳統到新潮,啥都有,挑花了眼都不夠。
而且,中國制造的質量早就不是當年的“低端貨”了,很多商品用起來比美國本土的還好。
更別提“即買即退”的政策了,這招簡直是抓住了游客的心。你在商場買完東西,拿著發票去退稅點,立馬就能拿到現金或者退到卡里,流程快得飛起。
如今美國國內的經濟形勢不算樂觀,通貨膨脹、供應鏈問題、能源危機……這些都讓普通人感到不安。
很多人覺得,今天還能飛到中國買便宜貨,明天呢?
萬一關稅再漲,或者國際局勢再變,咋辦?
這種“囤貨心態”,其實不只是美國人的專利。
想想咱們自己,疫情那會兒,不也有人在家囤米囤油嗎?
說到底,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都想給自己多留點底氣。
信息來源:
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帶動入境旅游持續火熱|央視新聞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含金量持續上升!|大眾日報
中國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商品已上架銷售,美國游客掀起“反向代購”|上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