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吳昊
大部分濰坊人似乎天生就喜歡放風箏。一縷微風,二人攜手,三分暖陽,放飛紙鳶。廣場上、公園里、操場邊,甚至是小區空地上,都會看到放風箏的濰坊人。看著越飛越高的風箏,總能讓人的心情變好,像是拋卻俗世的煩惱,盡情翱翔在天際,這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亦是一群人的寄托。
4月,對濰坊人來說,有個大日子。4月19日,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2025濰坊風箏嘉年華將在世界風箏公園盛大開幕。4月的濰坊,是屬于風箏的世界。
風箏會是濰坊的“忙年”
風箏會,這是屬于濰坊人自己的“忙年”。
一進入4月,楊紅衛就每天忙得腳不沾地,來自全國各地的風箏訂單接踵而至,接都接不過來。設計、繪制、扎制、打包、發貨,幾乎每一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為。楊紅衛小小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做風箏用的材料,墻上也掛滿了她親手扎制的各式各樣的風箏。2025年3月,楊紅衛入選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這讓她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連日的忙碌讓她整個人看起來有些“不修邊幅”,桌子上的顏料還未干,一只只精致美麗的風箏環繞著她,被她的一雙巧手親自打包好,再飛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每一只風箏我都親自試飛過。”楊紅衛笑著說,她從事風箏扎制已經近40年,這40年來經她手制作的每一只風箏在發貨之前她都親自試飛,對她來說,放風箏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郭洪利也早早來到廠房看自己新制作的“大家伙”,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濰坊風箏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要在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2025濰坊風箏嘉年華上放飛自己的新作品。巨大的“機身”還未粘上“皮囊”,竹條和碳纖維材料交織在一起,帶著傳統古韻與現代技術的融會貫通,這架飛機形狀的立體風箏,體積達3000立方米,重百斤,僅機翼部分延展開就有20多米。
作為今年與騰訊游戲新聯名的全立體運輸機風箏,郭洪利可謂十分上心。為了能讓這架立體風箏自由翱翔在天際,團隊運用空氣動力學模擬技術,采用碳纖維復合等新型材料,借助40余套模具,將材料壁厚的精度控制在了0.1毫米級別。
劉志江今年做了一只特殊的風箏,濰坊象“祥祥”將首次以風箏的形式出現在大家面前。作為新晉的濰坊城市IP,“祥祥”本身便承載了風箏文化的延續與創新。它的創意設計取材于市博物館館藏“濰坊象”化石,其頭部由濰坊的“濰”漢語拼音首字母“W”演繹而來,也是濰坊蝴蝶風箏的符號化表達形式之一;大耳朵融入祥云紋圖案,寓意吉祥與好運;身體融合濰坊高密剪紙元素,形象更加生動。
在風箏會正式開始之前,劉志江還會帶著今年自己新制作的幾只風箏與濰坊象“祥祥”一起試飛,以便進行最后的調整。這一只只匯聚眾多手藝人心血與情感的濰坊風箏,正蓄勢待發迎接屬于自己的慶典。
從傳統文化到數字文化
“跟品牌合作是為了讓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以此擴大濰坊風箏的影響力。”對郭洪利來說,跨界聯名與品牌嫁接都是對于濰坊風箏文化的一種挖掘與創新。只有讓年輕人真正喜歡濰坊風箏,讓市場真正認可濰坊風箏,才能讓濰坊風箏有更多、更好地發展。
時間回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正值壯年的郭洪利作為被邀請參展的非遺傳承人跟他的風箏一起來到了北京。對他而言,那是改變他一生的一次旅行。“當時參加展會的有很多國內外知名品牌,他們會免費贊助一些衣服、鞋子甚至是手機等產品,讓我們穿著、帶著這些東西在現場介紹非遺。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他們需要我們這些非遺傳承人給他們的品牌賦能提供價值,他們也需要一些文化的東西來為品牌提升知名度。”郭洪利說,那次參展真正改變了他,讓他意識到如果手藝人只守著傳統的手藝不變,不想方設法真正走出去,那就不能將手里的文化帶向更遠的地方,也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
即便那時候郭洪利的風箏團隊已經跟一些國內品牌有過簡單聯名,但他認為對于濰坊風箏未來的發展還是遠遠不夠。機會很快就主動找到了他,一些國外奢侈品牌因為在北京奧運會展館的“驚鴻一瞥”,深深被郭洪利的風箏所吸引,他們主動來到濰坊,尋求能和郭洪利以及濰坊風箏合作的機會。
自此,郭洪利帶著他的風箏走上了由傳統文化向數字文化轉變的道路。從簡單的品牌元素打造到逐漸與游戲聯名,從出現一個小小的風箏圖案到成為一整個風箏專屬“皮膚”,郭洪利的這條路一走就是十幾年。
2019年,郭洪利為熱門手游《王者榮耀》制作的“李元芳”風箏皮膚,一經上線參與人數就高達650多萬,點擊量過億次。《王者榮耀》職業聯賽的專業主播與職業選手共同與郭洪利一起直播推介這款“李元芳”風箏皮膚,在整個青少年圈子里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游戲愛好者因此知道了濰坊風箏,認識了郭洪利。隨后幾年,郭洪利相繼同戀與深空、夢幻新誅仙、武動乾坤、浮生為卿歌、完美世界、天涯明月刀、和平精英等游戲進行深度聯名,讓濰坊風箏迅速成為年輕人圈子里的“頂流”,頻頻登上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臺的熱搜榜。
2025年春,郭洪利帶著濰坊風箏再次與肯德基聯名打造“春日風箏桶”,桶身上有四款濰坊風箏經典圖案,配色清雅秀麗,深受年輕人喜愛,致使濰坊風箏再次“破圈”。
一座城市堅守的文化基因
如果說“創新”是濰坊風箏發展至今一直都在走的路,那“守正”便是濰坊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堅守。
“以前基本家家戶戶都會做風箏,雖然有的簡單有的復雜,但這幾乎是所有人都會的一門手藝。”作為濰坊風箏城派技藝的代表人之一,劉志江對于濰坊風箏的記憶往往帶著對于老濰縣城的回憶。在他看來,濰坊風箏有許多流派,各家技藝雖然也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大家都遵循著濰坊風箏“做什么像什么”的基本傳統,仿真類作為濰坊風箏的一個重要類別,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數據顯示,全世界有70%以上的風箏來自濰坊。在楊紅衛的記憶里,濰坊甚至一度曾興起過一段時間的“風箏熱”。那是在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之后,濰坊的各大風箏廠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學做風箏的人多起來,風箏行業蒸蒸日上。但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會一成不變,濰坊風箏也曾在歷史的洪流里遇到過瓶頸期。
作為在風箏世家長大的老楊家埠人,楊紅衛從小就見家里的長輩做風箏。“楊家埠以前是個以農耕為主的村莊,農忙時節這里的人主要就是種地,到了年底又家家戶戶開始印年畫,等到轉過年來初春的時候,就開始扎風箏,一般會持續到春耕到來。”楊紅衛說,風箏最開始是作為楊家埠人謀生的手段之一而存在的,屬于“掙個閑錢兒”。同時,放風箏也是這邊春天的一個文化習俗,有“防小人”、求平安等寓意,家家戶戶世世代代都信奉著。
“風箏手藝人不僅要會做風箏還要會調風箏。”楊紅衛說,她有時候以游客的身份去參加風箏放飛活動,看到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放風箏的時候遇到一些問題導致自己的風箏飛不高,她一般都能看出來這個風箏的問題出在哪兒,“傳統風箏一定要考慮放飛效果,所以這些年我幾乎每一只親手做的風箏都會拿出去試飛。”有時候遇到外地人不認識她,見她對風箏了解這么多還會問她一句是哪里來的。“我都直接說自己是濰坊楊家埠的。”楊紅衛說,這讓自己感到自豪,這是一種對家鄉的自豪,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自豪。
時代的發展讓濰坊風箏逐漸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進化之路”,其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沖擊,但濰坊的手藝人們始終認為,他們應該堅持傳統風箏的文化底蘊,在這基礎上不斷進行創新,純手工扎制的風箏不能丟,數字文化風箏也不能少,風箏發展要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才能讓這一路走得越來越順暢。
“以前可能更被動,等著別人來買,別人買幾個你就賺幾個,一個風箏的附加值也不過三五塊錢。”郭洪利認為,想要真正把濰坊風箏做得更好,首先就要讓濰坊風箏有自己的辨識度,從設計到包裝,從顏色到圖案,每一處細節都應該注意到。重視年輕人在市場中的價值,貼近年輕人的審美習慣與生活方式,是郭洪利團隊在發展過程中遵循的又一大準則。
“我現在基本上每周都會出一個新產品。”冰箱貼、萬年歷、擺件、掛件、玩具等,任何產品都能跟濰坊風箏融合在一起,在郭洪利眼中,濰坊風箏是無所不能的,它能跟所有元素融合,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它也能變成任何一種樣子,登上不同的舞臺。它可以是其他故事里的特別出演,也可以是自己故事里的絕對主角。誠如劉志江說的“濰坊風箏做什么像什么”,正因為它多變才有更多精彩,正因為它獨特才能書寫更多傳奇。
跟所有的非遺傳承人一樣,濰坊風箏的手藝人們也時常會擔心風箏的傳承。“我始終覺得‘非遺進校園’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楊紅衛說,這些年她走進了很多學校,其實最開始她是在國外進行濰坊風箏的研學教育活動,那些年國內對于“非遺進校園”的實施并不算充分,楊紅衛在法國巴黎、美國等地方的學校進行國際文化交流時,將濰坊風箏的制作技藝帶出過國門。教育的理念像是埋在手藝人心中的火種,只等有一日能破土而出,回饋祖國。
直到國內開始大力提倡“非遺進校園”的理念,楊紅衛馬不停蹄地將精力投入了國內的校園里。她曾因此遇到過許許多多有天賦的孩子,也曾因此結交無數年輕的伙伴。風箏在這一刻成為串聯起她和這些年輕人的紐帶,即便大家隔著萬水千山,都會因為這一方紙鳶翱翔在同一片天際。
教學,儼然成為這些風箏手藝人生活的另一部分。郭洪利的風箏鋪里時常會有孩子們相伴來參觀上課;劉志江的風箏扎制專業課在越來越多的大中專學校開設;楊紅衛走進越來越多的高校,結識年輕的新朋友。他們都不知道現在的這些孩子將來是否真的能有一天會跟他們一樣,成為濰坊風箏的手藝人與傳承人,但他們愿意用自己的雙腳走向更多地方,將濰坊風箏的文化與技藝傳授給更多人;他們也愿意用自己的雙手帶著這一只只濰坊風箏,將它們放飛至更多更廣闊的天空。
傳承從來都不是靠幾個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恰如濰坊風箏展翅振飛的決心,這需要傾盡全城之人無數歲月的堅守,才能將這一方文化的火種不斷發揚光大。風箏是濰坊在世界的名片,但如今的濰坊遠遠不僅有這一張名片。過去曾“借東風”走向世界舞臺的濰坊,順著風箏線將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發展相串聯,以風箏會為平臺,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濰坊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蛻變。
或許,濰坊風箏多年來的守正與創新,正是濰坊的守正與創新,乘風而起,一往無前。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