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劉麗娜正在廚房收拾碗筷,聽見婆婆房間門“咔噠”一聲輕響。她回頭,看見沈卓然從門里走出,手里捧著一碗“520”造型的長壽面,臉上帶著不屬于他年齡的羞澀。身后是剛搬進沈家的護士長連亦憐,穿著淺粉色真絲睡衣,笑意盈盈。
麗娜怔住了。
從沒見過公公這么上心地為誰做飯。她忽然明白,婆婆在世那幾十年,不是沈卓然不會,而是他不想。
那碗“520”長壽面,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不是打在麗娜臉上,是打在她對婚姻的理解上。
沈卓然七十歲。妻子靜敏剛過世一年。沒人料到,這位在家連醬油都不買的老教授,突然染了頭發,唱著《野花》在醫院門口表白。
對象是比他小二十歲、溫聲細語的護士長連亦憐。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劉麗娜的母親——一開始極力反對沈卓然再婚,轉頭卻親自帶著女兒去相親角張羅相親的那一段戲碼。
人心轉彎,像拐角的風,說來就來。
孫寶琴,劉麗娜的母親,是這場家庭劇里最“真實”的角色。
她的變化,不是編劇的隨意設定,而是生活本身的寫照。
她怕沈卓然再婚,是怕財產落到“外人”手里,孫子沈多樂將來吃虧。她又希望沈卓然再婚,是怕女兒太累,天天伺候這個老公公,自己都干不動了。
她左右為難。
她一邊拉著劉麗娜去給沈卓然物色對象,一邊又在連亦憐住進來之后,把亡妻靜敏的舊拖鞋擺回床下。
你說她矛盾嗎?
不,她太清醒了。只是她清醒得讓人心疼。
沈卓然不是傻子。
他看得出孫寶琴不愿意。他也知道自己和連亦憐這段情,注定引人議論。
可他還是一頭扎進去。他說,老了更怕孤獨。怕夜里翻個身,沒有人遞水,也沒有人回一個“嗯”。
這種怕,不是年輕人能懂的。
他覺得連亦憐懂他。她聽他讀寫給亡妻的詩,眼眶紅了。他感動了。他動心了。
可你說,這就是真愛嗎?
連亦憐是個老練又溫柔的女人。她懂照顧人,也懂照顧自己。
她不是冒冒失失闖進沈家的,她是帶著新床單、兒子的衣物,還有一個長期規劃搬進來的。
她輕聲細語,不爭不搶,卻步步為營。
沈卓然想領證,她點頭。但話鋒一轉,說到兒子的未來,問能不能把這套房子過戶。
她沒有錯。
她只是做了一個單親媽媽最理性的選擇。
麗娜站在廚房,看著這一切。她終于意識到,母親一直在防的,不是連亦憐這個人,而是所有“比自己更有籌碼”的女人。
她結婚十年,為家庭放棄事業,照顧丈夫、孩子、公婆,換來的,是丈夫對艾斯的心動,是公公對小護士的詩意人生。
她的努力,似乎人人都習以為常。
連母親都說,“你是媳婦嘛,照顧是應該的。”
可她累了。
沈青,不是壞丈夫。他只是太習慣了麗娜的“無聲”。
他不知道她也想要一束花,一個擁抱,一句“你辛苦了”。
他不懂她的委屈。
正如沈卓然不懂靜敏的隱忍。
連亦憐來了之后,他才主動下廚,才開始接人下班,才學會說“我愛你”。
這些,靜敏從沒享受過。
所以麗娜說,她替婆婆不值。
這部劇最硬的一刀,不是沈卓然“老來多情”,也不是連亦憐的“步步為營”。
而是它讓我們明白,原來很多女人一生的乖順和付出,只在丈夫眼里換來一句“她是個好人”,而不是“我愛她”。
你說,是不是有點心酸?
有人說,《我的后半生》太狗血。
我倒覺得它只是太真實。
真實到讓人不敢細看。
每一個角色都不是純粹的“好人”或“壞人”。他們只是活在現實世界里,被情感裹挾,被利益驅動,被孤獨吞噬的普通人。
沈卓然最后倒在老伴墓前,說自己不是壞人,說他感謝每一個女人的出現。
這話,是他對自己的一種寬恕。
但也是對靜敏一種遲來的歉意。
那么問題來了:
一個人在婚姻里,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不被替代?
是無怨無悔地奉獻?還是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
你怎么看?
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