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四川90后男子搬磚9年攢下200萬的故事,引起關注。出生于1990年的建筑工人何先生,用9年時間在工地扛磚、砌墻,累計搬運超過300萬塊磚,最終攢下200萬元存款,其中100多萬元用于在老家建房買車。他的經歷被貼上“底層逆襲”“勤勞致富”的標簽,卻也引發關于勞動價值、健康代價與社會現實的激烈爭議。
何先生的“工地賬本”顯示,其收入從最初月薪3000元逐步攀升至2024年單月6萬元,日均搬運量達2000塊磚,遠超同行平均水平。
一些網友將他視為 “草根逆襲” 的典范。他們認為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許多年輕人眼高手低,不愿吃苦,而何先生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只要踏實肯干,即便從事看似不起眼的體力勞動,也能收獲豐厚的回報。
有網友稱:“在工地這種環境,日復一日承受高強度工作,沒有幾人能堅持下來,何先生做到了,真漢子!比起那些整天抱怨卻不行動的人強太多。”
然而,有網友則對此事持質疑和擔憂的態度。他們指出,何先生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模式,對身體造成了極大的損耗。長期彎腰負重搬磚,讓他患上了腰肌勞損,若不及時治療,很可能發展為更嚴重的腰椎疾病。同時,也有人對何先生的成功能否復制提出疑問。根據相關數據,2023 年全國農民工月均收入僅 4615 元,何先生的 “日入千元” 在工地群體中實屬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普通工人難以達到這樣的收入水平,盲目效仿可能會陷入過度勞累甚至危及生命的境地。
有網友計算后質疑:“月入1.85萬在工地是否可能?全年無休才能勉強達標。”有網友直言:“體力活現在多用機械,這種數據脫離現實。”但也有建筑行業從業者現身說法:在工期緊張的基建高峰期,熟練工人日薪千元確有實例,尤其承包計件工作時,超負荷勞動可能換取高收入。
也有人稱,“這是宣傳極端案例,暗示‘不成功只因不夠拼命’,實則是轉移矛盾。” 當“外賣員三年攢百萬”“快遞員買房”等故事頻現,有人看到希望,有人看到系統性困境下個體掙扎的悲壯。
有專家指出何先生的成功的因素:2016-2025年中國基建浪潮催生的用工紅利、建筑業工人短缺帶來的溢價空間,以及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青年對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但其個人付出的代價同樣觸目驚心:腰椎間盤突出、手指變形、連續三年春節留守工地……網友感嘆:“這是用健康換金錢,年輕時透支,老年恐難承受。”
但是,在自動化沖擊下,純體力勞動的價值正在縮水。物料提升機普及后,扛磚效率再高也難敵機械。何先生的轉型之路——計劃考取建筑工程師證書、承包工程——恰是應對行業變革的必然選擇。他的故事與其說是“勤勞致富”的證明,不如說是傳統勞動力市場轉型的縮影:當體力優勢不再,技術與管理能力成為新的生存籌碼。
這場討論的本質,是公眾對“勤勞能否致富”的終極追問。在房價高企、收入分化的當下,何先生的200萬存款既是一劑強心針,也是一面照妖鏡。支持者從中看到“積跬步至千里”的可能;質疑者則警惕其被用作“心靈雞湯”,掩蓋結構性問題。有評論尖銳指出:“若人人都需日扛2000塊磚才能翻身,恰說明正常上升通道的狹窄。”
當我們在贊嘆或質疑何先生的故事時,或許更應思考:如何讓奮斗者的汗水不被時代洪流吞噬?又該如何構建一個讓普通勞動者無需“拼命”也能有尊嚴生活的社會?答案,或許藏在技術進步、保障完善與機會公平的交匯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