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兵支書”李子孝新戰場上當“尖兵”
戴磊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楊丹丹
正值四月好春景,記者走進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造甲鄉宋崗社區的林下菌菇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忙著打孔、接種、碼棒、育菌……一棒棒菌材整齊排開,空氣中彌漫著菌菇的清香。
“今年采摘的第一批木耳已經晾曬得差不多了,馬上就可以打包銷售了!”菌菇基地的負責人——宋崗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子孝介紹說。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李子孝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戰場上爭當“尖兵”,帶領村民林下掘金,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民的新路子。
李子孝在菌菇基地查看菌棒。戴磊 攝
為民情懷矢志不渝
2010年,李子孝懷揣著保家衛國的理想應征入伍。服役期間,先后獲得個人三等功和優秀士兵等榮譽。2015年,李子孝光榮退伍。
轉換“戰場”,初心不變。2017年,李子孝積極響應“脫下戎裝,奉獻地方”號召,開始擔任社區干部,他從助理報賬員干起,憑借著腦子活絡、干事踏實、能吃苦、點子多的特點,逐漸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21年,李子孝被推選為宋崗社區黨總支書記。
近年來,在李子孝的帶領下,宋崗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探索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通過引進農業企業、發展生產、就業務工、土地流轉、收益分紅等方式,促進產業增效益、農民增收益、集體增實力,實現了村強民富人安樂。如今的宋崗社區,人居環境美麗宜居,村民流轉土地收租金,年輕勞動力就近進廠務工,日子過得讓人羨慕。
土地流轉出去以后,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閑了下來。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老年人打發時間,在活動筋骨、充實生活、發揮余熱之外,還能掙一些零花錢?這成了擺在社區“兩委”干部眼前的一道新難題。
小空間做生態大文章
對于李子孝來說,骨子里總有一股軍人不服輸的精神,“困難就是用來戰勝的”。經過征求意見、外出考察和幾番琢磨,李子孝把目光投向了社區里的100多畝香樟林,決定在林下種植菌菇。
說起林下經濟,李子孝頭頭是道:“開發森林食品被寫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對林下經濟進行了部署,政策支持力度高;造甲鄉有生態之鄉的美譽,有著良好的生態資源;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吸收村民入股和就業,群眾的積極性也非常高。天時、地利、人和俱全,我們肯定能干成。”
借林發力,綠地“生金”。2024年,宋崗社區與一家菌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菌棒和種植技術,在香樟林下種植了22畝黑木耳。當年就采收鮮木耳18萬斤,晾曬成干木耳1.8萬斤。由于木耳品質優良,批發價達到每斤30多元,總收入54萬多元。村民們贊嘆:“過去林地閑置,現在成了聚寶盆!”
為了進一步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宋崗社區今年又在林中空地架設了鋼結構大棚,把菌棒像燈籠串一樣掛在了大棚里,不僅節省了寶貴的土地資源,還大大提高了產量和效益。“今年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0畝,種植菌棒增加到了21萬棒。”李子孝說。
小菌菇成富民大產業
除了增加收入,菌菇產業還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在菌菇大棚內,今年71歲的村民劉賢武正與村民們搬運香菇菌棒。“這個活輕松又離家近,干一天80塊錢,一年能賺1萬多塊錢,足夠我生活花銷了。”劉賢武高興地說。
“菌菇種植都是輕體力活,我們雇傭的也都是村里的老年人,2024年采收高峰期時雇傭了將近100人。黨組織領辦的合作社,目前已有45戶村民參股入社分紅。”李子孝介紹。
李子孝并不滿足于此,今年,菌菇基地嘗試引進了“耳”中新貴——玉木耳。目前,玉木耳菌棒已全部培育掛架,要不了多久就可以長出潔白如玉的玉木耳來。據了解,玉木耳的營養價值和價格要比黑木耳高出不少。
展望未來,李子孝還有更大的抱負。“我們正計劃引進有實力的農業企業一起種植菌菇。”李子孝說,長豐縣是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縣里搭建有智慧農業谷、中國菌物谷等農業科創平臺,有科技創新、資金支持,加上優質的生態資源,相信通過多方合力一定可以實現多方共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春天的腳步催人奮進,鄉村的“菇”事還在續寫。李子孝說,依托造甲鄉豐富的紅色文旅資源,合作社還計劃開發鄉村菌菇采摘游等,通過持續深耕食用菌產業,不斷壯大規模、延伸鏈條、突出特色、提升產業附加值,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