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大家可能都知道“遼寧”艦和“山東”艦,甚至“福建”艦。
但其實,我國一共買過四艘航母,除了“瓦良格”號被改成了“遼寧”艦,其他三艘的下場卻各有不同。
中國航母的起步
航母這玩意兒,被稱為“海上巨無霸”,不是隨便哪個國家都能造出來的。我國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長,海上利益多,早就想搞航母了。
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咱們的技術和工業能力還跟不上,直接造一艘全新的航母難度太大。于是,我國就走了條“曲線救國”的路子——先從國外買幾艘退役的航母回來,研究研究,積累點經驗。
從1985年到1998年,我國一共買了四艘航母: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俄羅斯的“明斯克”號和“基輔”號,還有烏克蘭的“瓦良格”號。
這四艘船的來歷、狀態和用途都不一樣,買回來后的處理方式也完全不同。接下來,咱們就挨個兒看看這四艘航母的“前世今生”。
“墨爾本”號是咱們買的第一艘航母,1985年2月從澳大利亞手里弄來的。這艘船原本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尊嚴”號,二戰后賣給了澳大利亞,服役到1982年退役。
咱們買的時候,它已經是個40多年的“老家伙”了,艦體老化得厲害。當時花了140萬澳元,折合大概100萬美元,名義上是當廢鋼買的。
買回來后,“墨爾本”號被拖到廣州的一個拆船廠。
別看是當廢鋼處理的,其實咱們的工程師和海軍專家可沒閑著。他們把這艘船拆了個底朝天,飛行甲板、機庫、動力系統,能研究的都研究了一遍。
這就像是買了個二手玩具,先拆開看看里面咋回事兒,學點技術。雖然這艘船沒法直接用,但它給中國航母起步提供了寶貴的“入門教材”。
第二艘是“明斯克”號,1995年從俄羅斯買的,花了大概500萬美元。
這艘船是蘇聯“基輔”級航母,1978年服役,1993年退役。蘇聯造航母有個特點,喜歡搞“混搭風”,這艘船既能載飛機,又裝了一堆導彈,算是巡洋艦和航母的結合體。
剛買的時候,有人還真想把它改成軍用航母。
可研究了一圈后發現,這設計太落后了。飛機載不了多少,導彈又占地方,改起來費錢費力,效果還不咋地,后來就放棄了軍用計劃。
1998年,這艘船被拖到深圳大鵬灣,改成了“明斯克”世界主題公園。
2000年開業后,吸引了不少游客,可惜經營不善,2016年就關門了。現在它基本是個空殼子,偶爾還有人提起。
“基輔”號跟“明斯克”號是“基輔”級的姊妹艦,1975年服役,1993年退役,1994年被我國買下,價格大概200萬美元。
它的設計跟“明斯克”號差不多,問題也一樣:載機少、改裝難、性價比低。
所以,跟“明斯克”號一樣,軍用改裝的念頭沒堅持多久。
2000年,“基輔”號被拖到天津,改成了濱海航母主題公園。
跟“明斯克”號比,它運氣好點,公園里不僅有軍事展覽,還搞了豪華酒店、餐飲啥的,算是科普和旅游兩不誤。到現在,這地方還在運營,游客不少。
最后是“瓦良格”號,1998年從烏克蘭買來的,花了2000萬美元。
這艘船是蘇聯“庫茲涅佐夫”級的,1985年開工,造到68%的時候蘇聯解體,留在了烏克蘭。買的時候,它連引擎和舵機都沒有,就是個“半成品”。
“瓦良格”號的購買過程可不簡單,當時烏克蘭經濟困難,想賣掉這艘船換點錢。
我國一家公司名義上說要把它改成海上賭場,結果花了2000萬買下來。
1999年,這艘船被拖回中國,路上還被土耳其卡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折騰了兩年多才到大連。到了之后,咱們開始大刀闊斧地改裝,2012年正式服役,成了“遼寧”艦。
為啥只改裝了“瓦良格”號?
買了四艘航母,為啥只有“瓦良格”號被改成了真正的軍用航母?其他三艘咋沒這待遇?
“瓦良格”號是“庫茲涅佐夫”級的,設計理念比“墨爾本”號和“基輔”級先進多了。
它有滑躍式甲板,能起降艦載機,布局也更符合現代航母的需求。
相比之下,“墨爾本”號太老,“基輔”級和“明斯克”號又是“半吊子”,載機能力差,改了也不實用。
“瓦良格”號沒完工,反而是優勢。沒裝動力系統和武器,咱們可以按自己的需求重新設計,塞進國產技術。而其他三艘都是“成品”,改起來得先拆一大堆,費時費力。
“墨爾本”號用了40多年,早就銹得不行。“明斯克”號和“基輔”號雖然年輕點,但蘇聯造船質量也就那樣,維護也不咋地。
“瓦良格”號沒服役過,艦體保存得最好,改裝成本低。
我國當時沒造過航母,經驗幾乎是零。改裝“瓦良格”號,能讓工程師和海軍摸索設計、建造和運營的門道,為以后自己造航母打基礎。
其他三艘改了也出不了啥成果,還不如拿來研究或者搞旅游。
從零開始造航母,少說也得十年以上。改裝“瓦良格”號,從1999年拖回來,到2012年服役,十幾年就搞定了。這速度對提升海軍實力來說,太關鍵了。
航母是個“大國名片”,有了“遼寧”艦,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威懾力都不一樣了。其他三艘改了也達不到這效果,干脆就不浪費資源。
2000萬美元買個半成品航母,價格不算貴。相比之下,“明斯克”號和“基輔”號改裝成本高得離譜,效果還不好,屬于“賠本買賣”。
“瓦良格”號是個現成的殼子,改造起來省材料、省時間。其他三艘要么拆了研究,要么當景點用,也算沒白買。
其他三艘航母去哪了?
“墨爾本”號買回來后,直接被送進了拆船廠。
1985年到1987年,工程師們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研究了航母的結構、材料和工藝。
這過程雖然沒留下啥“實物”,但給中國航母研發攢下了第一桶金。后來拆完的廢鋼就賣了,沒啥特別的下場。
“明斯克”號1998年被拖到深圳,改成了主題公園。里面有航母模型、武器展示,還有模擬艙室,挺吸引人的。
2000年5月開業后,游客不少,可惜管理跟不上,生意越來越差。2016年公園關門,船也被賣了,后來聽說被拆解了,挺可惜的。
“基輔”號2000年到了天津,改成了濱海航母主題公園。
跟“明斯克”號比,它多點商業頭腦,搞了酒店、展覽、餐飲一條龍服務。現在還在運營,游客評價還不錯,算是個“活化石”。
回過頭看,我國買這四艘航母,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墨爾本”號讓咱們開了眼,“明斯克”號和“基輔”號試了水,“瓦良格”號成了正果。
這一路走來,既有摸索,也有取舍。最終只有“瓦良格”號被改裝成“遼寧”艦,不是因為其他三艘不好,而是它最適合當時的中國。
從“遼寧”艦開始,中國航母事業算是上了正軌。后來有了完全自研的“山東”艦,再到電磁彈射的“福建”艦,咱們的航母技術越來越牛。
這四艘“二手貨”就像是鋪路石,雖然只有一艘真正上了戰場,但每艘都貢獻了自己的價值。
參考資料
港商揭秘買“瓦良格”航母內幕:購買時發動機已壞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