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悅老師又煲湯了。上周是個褐色濃稠的粉葛雞腳湯,無數(shù)只蜷縮的雞爪胡亂交織在粉葛塊里,說是能生津解熱,增強免疫力;這周又突變小清新,端出一鍋無油蔬菜湯,里面漂浮著幾乎軟爛的圓白菜、胡蘿卜、洋蔥和南瓜,說是專門適合夏季減肥。
“哈佛蔬菜湯,最近超級火!我早上專門去菜市挑的新鮮菜,可不是盒馬那種預制的凈菜包哦。”
看著那堆煮到糊糊的蔬菜,再聽到這個名字,我腦袋突然嗡地就炸了,仿佛一個早已拉黑并刪除聯(lián)系方式的舊人,突然又出現(xiàn)眼前。
我的祖母大人,也就是我奶奶,上世紀末在臺灣就做過無數(shù)次的同款,從配料到成品,與眼前這碗“湯”幾乎一模一樣。是不是也來自哈佛我記不清了,但我記得記憶中的它,一點都不好喝。好不容易逃離它二十幾年,再沒想到竟然在廣州,被阿悅老師強制召回。
“你竟然知道?”阿悅看我的反應,一臉震驚。
她說自己是最近在某書上刷到的,篇篇筆記點贊過百。介紹的博主說,這是哈佛的營養(yǎng)專家研發(fā)的,排毒養(yǎng)顏又抗炎,還能減脂促消化。她看著不像廣告,食材價格便宜,做法也簡單就照著煮了。
“說是不能煮太久,也不能放調(diào)味料,否則植物里的營養(yǎng)成分會消失”,阿悅老師非常認真安利。“沒想到這樣煮真的好喝!”
被架在這鍋湯面前,我一時間不知道怎么回應,只能硬著頭皮喝了一碗。幸好成年的我丟掉了“消極抗拒”的心氣,可以重新客觀審視這個陰魂不散的滋味:幾種家常蔬菜的混合,質(zhì)感介于燙熟和燉爛之間,清甜之余帶一點點澀,回味稀薄似水,非常符合減脂餐的感覺,能吃,比記憶力的好吃很多。
只是我不懂,這鍋湯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從臺灣到大陸,再在2025年把自己活出了新的網(wǎng)紅生命?難道飲食也是原地畫個圈,間隔幾十年又回到起點?
“又能減脂又能抗氧化,盒馬凈菜料理包這個湯可是榜單第一名,晚一點下單都搶不到,多喝肯定對身體好的…” 湯足飯飽后,阿悅一邊收拾桌子,一邊繼續(xù)跟我安利。
我覺得她應該也是真信這湯是好東西,因為她分享的神情,跟我奶奶當年一模一樣。
大概是30 年前,我還在臺灣。那時的臺灣,可能是歷史上最迷人的年代尾聲,股市的騰飛讓一切都很繁華璀璨,上學路上能經(jīng)常與進口超跑擦肩而過。而我的書包里,也裝著日本原裝文具,腳踏美式運動鞋。奶奶櫥柜里,更是必備進口“總統(tǒng)牌”鮑魚罐頭,果醬也是英國王室御用。電視廣告里輪番向我們推銷著美國汽車、日本家電、法國香檳,一切就像好萊塢電影里拍的那樣,富裕而美好。
沒有那鍋“聰明蔬菜湯”就更美好了。
聰明蔬菜湯可能不是那個湯的本名,我只記得奶奶那陣子總愛跟她的朋友聊天,開口就是“美國”來“美國”去,說的無非就是那邊科技先進,醫(yī)療先進,哪哪都好。然后,突然有一天,這鍋菜湯就“啪”的一聲上桌:“這湯是好東西,喝了不生病,人家美國人都這樣喝的。” 奶奶一聲令下,就給我盛了一大碗:南瓜半融不化的顏色,圓白菜一股生澀,湯汁沒鹽沒油味如飲蠟,還有“不要放鹽,放了沒營養(yǎng)”的叮囑,直到今天都在耳邊回響。
我舅聽說我喝了這個蔬菜愁眉苦臉,當時還專門過來勸我。說他也經(jīng)常喝,原料幾乎一樣,只不過他的可能多了點鹽,“喝了真的對身體好,可以抗癌消炎”。
我舅那代的臺灣人,白天拼事業(yè)晚,上拼應酬是常態(tài),爭著比誰先買到大別墅和跑車的時代氛圍,攆著他熬夜透支身體,身邊更偶發(fā)同行猝死:“不拼就沒錢,要錢拿命換。我也怕死啊,但是周圍朋友都是口袋滿滿,誰沒有一點自尊心,誰不想去咬牙拼拼看?”
他是會計師,經(jīng)常白天在公司加班加點,晚上還要去“公干”——去夜場跟老板們喝酒跳舞,人頭馬一次開12瓶,先拿1瓶來漱口,好幾次被灌到不省人事倒在路邊,第二天臉洗一洗繼續(xù)上班,一身臭烘烘的回家,外婆就會心疼地看著他,半夜在廚房里煮“什錦蔬菜湯”給他解酒。那時候外婆家經(jīng)濟拮據(jù),這鍋解酒湯反而成為不可多得的好滋味,相比我的噩夢版本,真就是同湯不同命。
然而那碗湯并沒有給舅舅帶來持續(xù)的好運,1990年10月,臺股一路重挫,許多人積攢半生的財富一夜蒸發(fā),臺灣迎來經(jīng)濟萎靡30年。腦子和錢包都冷靜下來的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被奢靡搞壞了,每個人的身體或多或少都有些亞健康問題,于是各種良藥秘方廣告,逐漸取代美酒豪車,充斥在電視購物頻道里。
“沒錢了就開始惜命,什么保命蜆精、養(yǎng)命湯啦,廣告根本看不完,送禮也不送洋酒了,改養(yǎng)命酒、美國西洋參。”舅舅記得,股市崩壞后臺灣各地開始推廣土特產(chǎn),電視里的“專家”開始在講多吃本地種植的蔬菜好,大概為了賣貴一點,有時直接把不同的蔬菜喊做養(yǎng)命菜,有些聰明的主持,在“養(yǎng)命菜”前加個“抗癌”標簽,似乎就能賣得更貴。
于是也開始有了家家戶戶爭相喝蔬菜湯的日子。雖然也記不清真的叫噩夢湯還是聰明湯,但記憶這樣一拼湊,一切仿佛變得合理又清晰了起來。
“你還記得之前我奶奶常給我做的那個蔬菜湯么?大陸現(xiàn)在也開始火起來了,還叫很么哈佛湯!” 回來之后,我跟我媽視訊聊天,忙不迭分享在阿悅家發(fā)生的故事。
“什么哈佛湯,這湯不就是日本人弄出來的啦!”電話那頭,老媽又有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她說90年代那會兒,臺灣有很多慢性病患者需要吃流食,醫(yī)院里最常見的,就是這個蔬菜湯,只不過是燉爛了再打成泥,而且會放很多很多的南瓜——便宜量大又管飽。
她說大概也是那個時期,這種南瓜打底,加了各種蔬菜的醫(yī)用流食,在日本被轉(zhuǎn)化成養(yǎng)生食品。因為當?shù)匦迈r蔬菜價格很高,但是南瓜相對便宜,許多日本主婦就拿去烹飪,這個食譜在日本“留學”一圈后又轉(zhuǎn)回臺灣,身價暴漲,成了當時的絕對“網(wǎng)紅”。
好嘛,我本以為這湯是奶奶閨蜜團專屬,沒想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版本和理解,高頻詞除了養(yǎng)生、還有醒酒、抗癌、治療慢性病… 我被被繞糊涂了,也好奇病上身了,決心要搞清楚這鍋童年陰影,究竟是怎么來的。
根據(jù)網(wǎng)上說法,哈佛蔬菜湯的發(fā)明者,日本醫(yī)生高橋弘,畢業(yè)于哈佛大學的醫(yī)學院。他于1985年前往哈佛醫(yī)學院留學,發(fā)表過一些內(nèi)科領(lǐng)域的論文,1988年回日本后,擔任起一家私立醫(yī)院的內(nèi)科主任,并在2009年開了自己的診所。
而這個哈佛日本醫(yī)生的另一個身份,就是養(yǎng)身食譜書作家。他似乎對蔬菜如何治病這個話題情有獨鐘,從2013年起,在日本出了一系列蔬菜養(yǎng)生食譜,直譯過來就是:
《預防癌癥!植物湯養(yǎng)生法》(2013)
《最強的蔬菜湯活用食譜(將世界權(quán)威傳授!)》(2016)
《使用最新的哈佛大學蔬菜湯抵抗糖尿病、癌癥和感染!》(2020)
《每天使用這個食譜!哈佛大學式“生命蔬菜湯”》(2024)
這,應該就是最近大陸爆火的“哈佛蔬菜湯”這個名字的具體由來。然而我翻遍了哈佛醫(yī)學院網(wǎng)站,都沒找到這款蔬菜湯的英文資料,論文更是沒看到半篇。合理懷疑它百分百是高橋老師的營銷創(chuàng)意,將日本人生活里已經(jīng)存在的家庭日常蔬菜湯重新洗牌,打造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同時營銷起來的,還有“植化素”這個詞,全稱“植物性化合物”。指植物的天然化學成分,比如β-胡蘿卜素(南瓜和胡蘿卜)、槲皮素與硫化物(洋蔥)、山柰酚與吲哚(圓白菜)等。許多醫(yī)學研究表明,多吃這類蔬菜有益人體健康,包括抗氧化、抗炎癥、促進消化、增強視力等等,這說起來的確也沒毛病。
只是我沒想到,十多年后這鍋菜湯會原地畫了一個圈,以“哈佛蔬菜湯”的名義再次粉墨登場,至擊包括我奶奶、我媽媽、我和00后網(wǎng)友老中青少四代人。
我沒忍住,把這個湯的來龍去脈分享給阿悅,但她還沒等我說完,就打斷了我:“這年頭還有啥不是營銷啊,我只想用它來減肥。”
當然,背后的故事本身她的確不知道,聽完后,還是忍不住感慨現(xiàn)在的電商平臺太牛了,為了賺錢,不僅挖出這個古早味寶貝,還能給它找到新的價值——做成懶人凈菜包,400克賣你9塊2,有鍋就能煮,還給你講故事。
“你知道那天我去菜場,單獨買這些原料花了多少錢么?一公斤卷心菜、2個胡蘿卜,2個洋蔥,一段南瓜,一共10塊錢就擁有哈佛同款。” 她的表情里,透露著些許不置可否的復雜。
我男朋友是醫(yī)生,聽完這湯的故事后,反而哈哈大笑。他的視角又有所不同,他覺得哈佛蔬菜湯的爆火沒毛病,是人們在虛幻和現(xiàn)實之間搭一個想象基地,想要不流汗也能瘦下來,不花大錢也能吃得健康,最好能吃出一點文化概念來,比如用“哈佛蔬菜湯”的名字發(fā)個朋友圈,獲得點存在感。
“想花點小錢買健康,又有什么錯呢。”
是啊,我聽阿悅提起,二十幾年前大陸也曾爆火過一個哈慈五行針,無數(shù)中老年人的保健神器,從早到晚鋪天蓋地的電視廣告轟炸——有沒有一種不用去醫(yī)院,在家就能搞定治療神術(shù)?哈慈五行針來了,讓每個老百姓都懂針灸,不刺破皮膚也能解決腰酸背痛,買給爸媽就是孝順。具體是不是真的有磁療效果?也許真實療效永遠沒人知道,但反正不至于有啥負面影響,那就用力去叫賣。
雖然但是,明明很平凡的東西,被硬冠上一些營銷概念,即便無害,也讓我覺得這里面還是有些東西不太對。
與其用哈佛蔬菜湯哄自己,不如真的去參考一下我們國家自己剛推出的減肥指南,里面不僅有理有據(jù)有科學,還很貼心的根據(jù)不同地域和季節(jié)推出食譜,比如東北地區(qū)春季推薦菜包飯和鐵鍋燉魚,夏季推薦沙蔥豬肉餃子和蒜泥茄子,西北地區(qū)是紅燒牛肉配莜麥面。
畢竟減肥的目的是為了更自信和更快樂,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判斷更自信,更各種膳食營養(yǎng)科學懂更多,才會不存在用虛幻的概念“洗腦”我們的判斷力。畢竟真正的好東西,從不需要“哈佛”或者“植化素”的概念包裝。它們就在身邊,像空氣和水一樣,簡單自然。
本期作者| 水水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chuàng)意|BOEN
攝影|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馬遜日本、小紅書@李輕松熊、@Tiám、@靈感大王在南天門養(yǎng)老,知乎@姬Xel_產(chǎn)品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