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學附屬深圳華僑醫院微創神經外科主任肖宏教授專家團隊完成深圳首例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FSPR),為一名15歲痙攣性腦癱患兒帶來行走自由新希望。這一突破性技術通過精準切斷異常神經信號,打破“痙攣-畸形”惡性循環,標志著我國在腦癱外科治療領域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腦癱:被誤解的“運動枷鎖”
腦癱并非智力缺陷的代名詞,而是因出生前或圍產期腦損傷導致的運動功能障礙。數據顯示,我國腦癱患兒發病率約為2.5‰,其中痙攣型占比超65%。這類患兒因肌張力異常升高,常表現為尖足、剪刀步態,甚至關節攣縮畸形。缺氧、早產、感染等是主要誘因,但多數患兒智力正常,僅因運動受限被貼上“特殊”標簽。
痙攣性腦癱的治療窗口期尤為關鍵。大腦運動控制功能在6歲前快速發育,早期干預可最大限度避免肌肉萎縮與骨骼變形。然而,傳統康復治療難以逆轉中樞神經異常,許多家庭輾轉求醫十余年,仍困于“治療-反彈-惡化”的循環。
FSPR:從“松綁”神經到重塑行走
FSPR手術被譽為“痙攣性腦癱的曙光技術”,其核心在于精準調控異常神經信號。術中,醫生在顯微鏡下分離脊神經后根,借助電生理監測定位過度活躍的感覺神經纖維,定量切斷30%-50%的異常神經束。此舉如同為緊繃的肌肉“松綁”,術后2-3天肌張力顯著下降,7天內即可下地行走。
這一技術的突破性在于“治本”:通過切斷錯誤信號源,患兒肢體痙攣得到源頭控制,為后續康復訓練奠定基礎。以15歲的小普為例,術后其足跟首次平穩觸地,步態穩定性顯著提升。臨床數據顯示,90%以上患兒術后異常步態改善,80%運動功能接近同齡人水平。
手術適應癥明確:3-15歲、下肢痙攣為主、智力正常且無嚴重關節畸形的患兒效果最佳。但合并嚴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或認知缺陷者需謹慎評估。專家強調,大齡患兒雖錯過黃金期,仍可通過“手術+康復一體化”方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多學科協作:從技術突破到全周期管理
據悉,該院首創的“腦癱外科與康復一體化MDT模式”,整合神經外科、康復醫學等多學科資源,形成評估、手術、康復、隨訪的閉環管理。相較于單一康復或傳統跟腱延長術,FSPR聯合康復能系統性重建運動模式,避免癥狀反彈。
這一模式亦為醫學界提供新思路:腦癱治療需打破學科壁壘,早期篩查與外科干預并舉。醫院計劃聯合基層機構構建防治網絡,通過術后1周、1月、半年動態隨訪,確保治療連貫性。目前,該中心累計完成腦癱手術近萬臺,為超6000個家庭帶來重生希望。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