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力平
京西古村落模式口已成了網紅打卡地,距此不遠有個高井村,也是“駝鈴古道”上一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村落。溯其淵源,多有掌故。
高井村原名棗林莊
據《北京市石景山區地名志》載:高井位于石景山區西部,永定河引水渠西南,東距模式口約1公里,西北鄰五里坨。地勢低洼,每逢雨季,積水為患,故村民修兩眼水井。為保護井水衛生,井臺高出地面約2米。據云,皇帝曾到此,見井臺奇特,故賜名“高井”。
故老相傳,高井村最初稱棗林莊,因早年間村域廣植棗樹得名。多年前村中曾出土了明代《封嘉興知府延公墓志銘》,上面刻有“葬公于宛平縣玉河鄉棗林莊先塋之次”字樣。延公即延順,字致和,祖籍河南包家灣,后遷居順天府大興縣明照村。官至京兆尹(地區最高行政長官)。成化六年(1470年)九月去世,葬于今高井村,時稱棗林莊。
有關高井的得名,另有說法。《石景山文史·村落專輯》稱:“高井”之井,其實井臺并不高,與普通井臺并無明顯區別。它位于翠云庵的右前方,與一條深三米許的古河道隔河相望。據傳當初挖井時,還沒有形成河道,而是一條供人行走的大道。這條大道,東連帝都,西通塞外,為京西重要的運煤古道。每到汛期山洪暴發,大道被洪水沖出一條溝。山洪過后,人們依然在大道上行走。久而久之,千年古道形成河溝,那眼原本不高的井,就顯得“高”了起來。隨著歲月的流逝,那眼井顯得越來越高,“高井”由此得名。
隋代時高井村域屬幽州薊縣地,后屬涿郡薊縣地。唐天寶元年(742年)將薊縣析為武寧、廣平二縣,高井屬廣平縣。遼會同年屬南京道幽都府玉河縣,開泰年屬析津府宛平縣。后歷經金、元、明、清四朝均隸屬京師宛平縣,1914年屬京兆地方宛平縣。1928年屬北平市郊五區。1952年以后屬石景山區。人民公社時期曾為麻峪大隊、五里坨大隊下轄的自然村。從1972年起,先后六次逐步“農轉非”,而村域大部分被逐步開發。陸續建成的道路、學校、住宅區多以“高井”而稱,如高井路、高井中學、高井小區等。其中高井東小街位于高井路社區內,路長713米,環境整潔優美,被評為2022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之一。
妙峰香道旁有古跡翠云庵
高井村有一座古剎,名翠云庵。據清代《日下舊聞考》載:“高井村北有翠云庵,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造。”
《石景山地名掌故專輯》載:翠云庵占地三畝許,二進院落,山門石額鐫“翠云庵”三個大字,每字半尺見方。山門左右各有一角門。進山門為一進院落,有東西禪堂各三間,耳房各一間。進二道門為二進院,二門內有影壁一座,東西禪堂各三間,耳房各二間。正殿三間。該庵為承恩寺下院。
翠云庵緊鄰去往妙峰山的香道,南近模式口古隘口。明清時往來京城與西山的商賈、香客多由此經過,并到該庵上香。
清代詩人查慎行曾尋游至此,并賦《從磨石口至翠云庵》詩:“亂山中有崎嶇路,時聽征車撼石聲。行過翠云塵乍少,馬頭麥浪綠初成。”
由此可知,詩人是乘坐馬車經過高井村的,從模式口的隘口到翠云庵,山路崎嶇,時而聽到車輪碾壓石頭的聲音。行過翠云庵之后,塵土明顯減少,綠油油的麥浪映入眼簾,使人耳目一新。
民國年間,翠云庵的禪堂、耳房相繼坍塌,僅存正殿及二進院落的西廂房。今正殿尚存,1995年重新修葺,2006年被列為石景山區文物保護單位。
非遺傳承百年高蹺會
五里坨高井村高蹺會,又稱秧歌會,創立于民國初年(1912年),是京西妙峰山廟會民間香會的一種表演形式。其由高蹺會和小車會組成,文武兼備,尤以高蹺會為盛,有個人技巧表演、角色配合表演、集體表演三種形式。
個人表演動作有蝎子勾、抱月、背劍、劈叉、鷂子翻身等。角色配合表演舞蹈形式有跳高凳、跳八仙桌等。集體表演由最初的12個角色發展到14個,舞蹈形式有推磨、推車、拉駱駝、麒麟送子等。
五里坨高井高蹺會不唱秧歌曲調,表演者足登高蹺,以表演各種高難驚險舞蹈動作為主,技藝精湛。表演起來具有動勢風采,既驚險又妙趣橫生,曾多次參加妙峰山香會,在京西一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已被列入石景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熱電廠冷卻塔大煙囪成地標
說到高井村的地標,當屬村域內高井熱電廠高高聳立的三根大煙囪和四座巨大的冷卻塔了。
高井熱電廠始建于1959年底,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于1961年4月完成了全國第一臺高溫高壓的十萬千瓦機組的安裝調試,并向首都電網供電。建廠60多年來,已成為北京西部最重要的電源支撐點和熱源點,被譽為首都的“光明之鄉”“動力之鄉”“能源之鄉”。
高井路南側矗立的四座巨大冷卻塔,其三座高約150米,而路北的三根大煙囪,高約120米,直聳云天,甚為壯觀,是京西特有的地標性建筑。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