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浦江畔的河東小區,這一年來頻頻登上閔行頭條。這個被戲稱為“水上威尼斯”的老破舊小區,通過“美麗家園”改造后煥然一新,不僅誕生全新的“河東拾景”,還成為了江川“15分鐘生活圈示范點”,為區域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樣本經驗。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
河東小區留了個治理“小尾巴”——
由于被南溪路、閔東路、河東路
三條市政道路環繞、貫穿,
小區道路時常擁堵、
亂停車現象嚴重,
持續困擾居民與周邊企業。
經多方努力,停車難題迎刃而解,如今走在河東居民區,昔日的擁堵混亂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路面、規范的停車和優美的綠化。“糟心路”變成了“舒心路”,這一變化背后,是市區人大代表接續攻關、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鮮活實踐。
河東小區
排名墊底的小區迎來轉機
河東小區坐擁觀賞黃浦江景的絕佳位置,歷史底蘊深厚。小區最老的樹是一顆150歲的香樟,“它見證了這里的古鎮歷史,也見證了小區從亂到治的過程。”閔行區江川路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王芳說。
河東小區所在的古鎮,是老閔行的發源地,歷史可以追溯至元末明初。這里最初是商旅云集的東灘碼頭,“船戶開到這里,落一下腳、睡一晚,第二天一早出發,晚上到十六鋪,正好一潮水的時間”。王芳說。古鎮依江而建,因碼頭而興,后來東灘碼頭因“船民上岸”政策被取消,碼頭功能被西灘老渡口替代。
150歲的香樟古樹
上世紀60年代,這里匯聚著著火柴廠、面粉廠、印刷廠、豆腐廠等工廠,河東小區最早的一批房子興建于此時,考慮到廠家及碼頭運輸通行需求,三條市政道路應時而建。上世紀80年代,河東小區又建了一批房子。到了上世紀90年代,小區新建幾棟商品房。
幾經變遷,這些廠房或搬遷、或拆除,至今還保留著一家面粉廠,河東小區也成了一個典型的混合型小區:不僅有售后公房、直管公房、商品房等居民樓,還分布著寺廟、公司、廠家、商鋪、水上派出所等。幾十年風雨,房屋外立面早已斑駁、公共設施老舊,還有8戶人家共用一個廚衛的窘相,飽受居民詬病。
小區里的龍音寺
更要命的是,小區臨靠黃浦江,內澇嚴重,臺風來的時候,雨水一度漫到居民腰部,一樓居民家里的床都泡在水里。“小雨堵車、大雨積水、暴雨看海”,居民戲稱這里為“水上威尼斯”。
也因此,河東小區在江川的綜合考核排名一直墊底。
2023年閔行區人代會上,代表們談到河東小區的困境,將居民盼望改善的呼聲帶到會場,區人大代表江川組還提交一份代表團建議。很快,河東小區迎來轉機,成為閔行首個開工的“美麗家園”居民區。
經改造,25幢老舊破損房屋修繕更新,積水點也完成改造,與新增智能抽水泵、加固防汛墻構建起一道安全屏障。不僅解決了水淹隱患,8戶家庭廚衛合用的非成套住宅,改造成了河東科創港灣公寓,這也是全市首個嵌入式新時代城市建設者之家。原來臟亂差的雜貨店,搖身變成了便民超市,閑置的公廁用房,改造成時尚溫馨的社區新空間——黨群服務站“東灘·匯客廳”。
一切步入了正軌。
三條市政道路的解題
改造后的河東小區煥然一新,不過,三條市政道路始終是居民的“心病”。
記者走進河東小區,南溪路是小區正門所在的主干道,閔東路橫穿小區,河東路則臨近黃浦江。這三條道路與小區居民樓、寺廟、面粉廠、商鋪、水上派出所等犬牙交錯。
“這三條路原本服務于周邊工廠和碼頭運輸。隨著企業搬遷、碼頭取消,道路承擔的運輸功能逐漸淡化,反倒成了交通混亂、安全隱患的源頭。”河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區人大代表邵寧說。
南溪路是小區居民出入的必經之路,“這條路是三車道,可路邊一停車,直接縮成單行道,別說掉頭了,連正常會車都難!”“馬路兩邊停滿了車,行人從小區出來,司機踩剎車都來不及了!”居民怨聲載道。
原來的南溪路停滿了車
因處在管理盲區,這幾條道路的停車不收費,不僅商鋪、工廠把這里當作免費停車場,其他小區居民也來蹭車位,“如果回家晚了,河東小區居民也找不到車位”。
閔行區人大代表、江川路街道司法所所長姚文懿是河東居民區黨總支第二書記。 “最早之前,南溪路門崗安裝了一個道閘,居民看到道閘后就投訴,這可是市政道路,把道閘設在這個位置不合法。”看到停車亂象,小區業委會也想去勸說,“司機來了一句,這個路又不歸你管,直接把我們打發了。”
“這三條市政道路位于居民區,但不可能完全按照市政道路的管理方式來管。一方面,亂停車影響小區居民行人及車輛進出,另一方面,小區內龍音寺、面粉廠、黨群服務站等有大量停車需求,兩者需求都要兼顧。”邵寧說。
為了解決停車難,邵寧、姚文懿等5位區人大代表啟動閔行區人大的“三帶三進”機制——代表帶主題進站“聽”民聲、專工委帶議題進站“議”方案、部門帶服務進站“辦”實事。
“到底有多少是小區的車,多少是外來的車,小區停車位能不能滿足小區居民的需求,我們要有個數。”姚文懿說,區人大代表和物業、業委會主任連續三晚清點小區停車情況。“排摸下來,小區內部道路完全可以解決停車問題。”
在濱江代表聯絡站,一場場由區人大、交通、公安等多方參與的協調會接連召開。“居民提出兩個訴求,一是車要管起來,該收費就收費,二是小區要有個門,5位人大代表聽了均表示要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方式來解題。”王芳說。
2024年9月26日,江川路街道舉行了一場“人民城市議事廳”活動,人大代表、區和街道相關部門、居民、物業、養護單位以及周邊單位齊聚“東灘·匯客廳”,討論的主題即:“被3條市政道路橫穿的這個小區該怎樣管理?”
大家直擊痛點,不僅提出自己的訴求,也能換位思考。有人提出,在黨群服務站參加活動的居民、龍音寺的香客需要臨時停車,建議將這些特殊需求羅列下來。廢品回收中心負責人曹志香直言:“廢品回收站愿意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打開大門,方便龍音寺香客進來停車。他的發言引起一片掌聲。
“問題路”變成“示范路”
經過深入調研、多方碰撞,一套“智慧管理+錯時共享”的創新方案逐漸成形:清理長期占道的“僵尸車”,安裝電子警察嚴查違停,同時在重大活動節點臨時開放停車區域。
回應居民訴求,河東小區很快修建了一道門,還形成一份居民認可的道路共治公約——居民區白天對外開放1小時免費停車,解決小區內龍音寺、社區食堂、茶咖空間等停車需求,晚上則確保居民優先使用。社區停車位錯時共享機制形成后,組織各方志愿者參與到日常管理之中,同時使用智慧停車系統,管好道路秩序。
如今的南溪路道路通暢。
“這個方案既保障了道路暢通,又解決了臨時停車需求。”邵寧說。停車問題解決后,“糟心路”變成了“舒心路”,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出行體驗。居民感嘆:“如今接送孩子上學再也不用提前半小時出門了,晚飯后散步也成了一種享受。”
隨著停車矛盾解決,河東小區由內而外發生一系列蝶變:露天菜場變身為居民健身苑點,晾曬衣物與隨意種菜現象不再有;過去,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屢有飛線充電,如今集中充電場增至26處;當初臺風“煙花”時的積水痕跡,如今化作不銹鋼防汛刻度碑上的水深刻度。
從破解積水內澇難題到打造人才公寓,從更新健身設施到解決停車難,如今的河東小區從排名墊底到觸底反彈、“問題路”到“示范路”的轉變,更成為江川路街道基層民主實踐的鮮活樣本。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 者:王海燕
微信編輯:Wing
◢ 猜你喜歡↓↓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