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關稅戰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對中美兩國普通百姓來說,關稅戰的影響會逐步顯現,關稅戰會導致普通人的財富縮水和購買力貶值。
具體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物價上漲侵蝕購買力
1. 進口商品直接漲價: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4%關稅后,特斯拉汽車、iPhone等進口商品價格預計上漲10%-20%。例如30萬元的進口車可能漲至40萬元,買蘋果手機可能需多花一個月的工資。
2. 生活成本連鎖攀升:大豆、玉米等原材料進口成本增加,導致食用油、飼料價格上漲,最終傳導至豬肉等民生商品價格。數據顯示,美國雞蛋價格已漲至12美元/盒(約合人民幣80元),中國豬肉批發價在貿易戰期間同比上漲46.7%。
二、就業市場劇烈波動
1. 外貿行業崗位流失:長三角、珠三角依賴出口的工廠訂單減少20%-30%,預計影響200萬個就業崗位。例如重慶汽車零部件廠因訂單取消,產能利用率從95%驟降至60%,工人被迫“強制休假”。
2. 技能錯配加劇焦慮:低技能工種(如電子廠工人)面臨裁員風險,而半導體、新能源等技術密集型行業雖人才需求激增,但要求較高技能,導致轉崗困難。
三、資產價值波動風險
1. 股市震蕩加?。篈股出口依賴型企業(家電、機械板塊)可能出現3%-5%回調,投資股票、基金的家庭財富面臨縮水。
2. 匯率波動沖擊儲蓄:人民幣貶值壓力下,留學美國每年成本或增加數萬元,海淘商品實際價格攀升。
四、隱性成本與長期隱患
1. 供應鏈中斷推升成本:洛杉磯港因囤貨導致集裝箱滯留15天,復活節禮物延遲到貨;廣東家電企業因進口零部件漲價,被迫將電視出廠價上調5%。
2. 產業轉移削弱本地經濟:蘇州電子代工廠將生產線轉移至越南,導致3000名工人失業,加劇區域經濟不平衡。
五、應對策略與緩沖機制
1. 政策對沖:政府通過發放消費券(如滿100減20)、降低房貸利率等措施緩解短期壓力,但難以完全抵消通脹影響。
2. 消費轉型:國產替代品(如華為手機、比亞迪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擴大,消費者轉向性價比更高的國產品牌。
總結:關稅戰通過物價飛漲、就業震蕩、資產貶值和供應鏈沖擊四重機制,直接導致普通人財富縮水。例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家庭,可能因物價上漲多支出1.5萬元,同時面臨失業風險或技能升級壓力。盡管內需市場和國產替代提供部分緩沖,但普通家庭仍需在“精打細算”“能省則省”中適應這場經濟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