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這樣一件事,一個男孩,小學中年級后成績逐漸下滑,后來考試經常不及格。上課經常忘帶課本或者學習用品。不交作業是常態,問就是沒寫。
老師多次和孩子溝通無顯著效果,就找他家長聊天。
這才發現,他父母在三年級時就外出打工,孩子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
爺奶身體并不十分康健,時常因為兒子兒媳離鄉辛苦打工又賺不了多少錢,自己身體又不好而焦慮、發牢騷。本身沒上過學,更何談關注孩子的學習呢?
心理學研究:和諧的家庭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能夠更專注學習。
尤其親近的養育人對生活的態度,會從心理、行為、認知三個路徑持續累加影響著孩子。
這種影響,隱秘又漸進,滲透在孩子成長的細微處。
可以說,積極環境更可能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而負面情緒家庭中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強的自我重塑能力或外部的支持來突破限制。
01 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長時間身處消極環境
不知道,你家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表現?
面對學習問題,看一會兒覺得自己不會,就放棄研究;
對事物感興趣也只是表現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新鮮勁,并不長久。
同事蘭蘭說,回到家本想對孩子噓寒問暖。
但一看孩子作業沒做,衣服扔滿地,就忍不住牢騷:
“你就不能把衣服折一折,或者掛起來?”
“都回來多長時間了,怎么還沒寫作業?”
聽到媽媽的話,孩子低著頭撿衣服,聳著肩走到書桌前。可坐在那兒半小時,神游29分鐘。
而蘭蘭嘴卻沒停,
“我辛苦工作,你努力學習,咱倆各司其職,好不好?”
“你看媽媽工作多辛苦,你好好學習,……”
“媽媽下班還得做家務就夠累了,你自覺點……”
在家庭環境中,若孩子長期頻繁暴露于主要照顧者(如父母)的消極抱怨(尤其是針對孩子或家庭事務的指責性抱怨),可能對其認知模式產生傾向性影響,表現為遇事時更易優先啟動防御機制(如否認、逃避),而抑制理性思考能力的發展,間接影響學業表現。
有句話說得好,媽媽的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02 想讓孩子優秀,從轉變表達開始
學校門口,一個小女孩穿著襯衣就放學了。
媽媽看到她,問:“你的校服外衣呢?”
孩子說:“我找不到了。”
媽媽語氣急躁,“衣服怎么能找不到呢?你怎么不看好自己的衣服?”
“你長眼睛干什么的?”
過了一周,同樣是穿校服的一天,一位家長跟老師說:“您看,孩子校服找不見了,可能是上完體育課落在操場上了,麻煩您幫忙問問。”
和老師聊天的時候,手還搓著孩子肩膀,好像在說,“沒事,我們一起想辦法。”
同樣的事情,兩個家長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態度。而他們的態度,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在《賞識力 夸孩子我有1000句》中,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我們要鼓勵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但為什么大部分孩子會有推卸責任的習慣呢?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教育孩子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在與孩子溝通時,相比于否定批評孩子,我們可以試試這樣說。
父母的語言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模式和性格養成。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多用積極、鼓勵的語言引導孩子,而不是用消極、指責的語言打擊孩子。
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陽光,照耀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在愛和鼓勵中茁壯成長。
所以,想讓孩子優秀,就從轉變表達開始吧。用積極、正面的語言與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和優秀。
03 家庭是代際復制的“訓練場”
什么是代際復制?
媽媽發脾氣時的憤怒、語言,會讓孩子在生氣時無意識模仿。這種不自覺地“復制”到自己身上,傳遞給下一代,就是代際復制。
代際復制可以是父母的情緒、語言、習慣等。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行為、語言、處事風格和家長很像,這不是遺傳,而是模仿。
想要把好的東西“傳”給孩子,生活中我們的以身作則更重要。怎么打破壞行為的代際復制?
①按下“暫停鍵”
當自己處于暴走邊緣時,先問自己“這是我想傳給孩子的嗎?”
②換個“新模板”
比如父母以前總說“不準哭”,現在可以試試“哭完我們聊聊”。
代際復制不是命運,而是習慣的接力賽,而家庭是最好的訓練場。只要我們認清它,就能選擇把“好習慣”傳下去,把“壞習慣”留下來。
正所謂:父愛如山定家心,母靜如水潤家和;家和則心寧,心寧則業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