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報”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當溫潤的春風,如輕柔的紗幔,悠悠地撩過大地,沉睡的萬物像是被施了魔法,紛紛蘇醒,又一年植樹節,便在這詩意的氛圍中,悄然而至。
農戶在楊橋畔苗圃采摘文冠果葉。通訊員 馮長虹 攝
四月的靖邊縣楊米澗鎮,文冠果花開得漫山遍野,如雪似云。站在楊米澗鎮興和村山峁上,該村村委會副主任白瑞感慨:“誰能想到,這些樹苗不僅鎖住了風沙,還給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
從黃沙漫天的生態痛點,到綠富同興的產業支點,靖邊縣用一棵文冠果,撬動了黃土高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密碼。
一棵樹的生態覺醒
從治沙到“智沙”
上世紀80年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靖邊的真實寫照。楊米澗鎮曾是全縣沙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興和村村民羅占文回憶:“大風一刮,莊稼苗就連根拔起。”
轉機始于2016年,靖邊縣林業局經過多次實驗,發現文冠果耐寒抗旱、根系發達,能在貧瘠沙地中形成生態屏障。
一場“向沙地要效益”的革命就此展開。靖邊縣林業局選用了抗逆性強、產油率高的文冠果新品種在楊米澗鎮試種,并在此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逐步延伸文冠果深加工產業鏈。
如今,3萬畝文冠果林不僅可以利用大量的荒地、山坡地,還能有效固碳、降碳,防止水土流失。曾經的生態傷疤成了陜北最大的連片文冠果基地,規模化種植讓沙丘變綠洲。
一條鏈的價值裂變
從果實到“果業”
每逢秋季,在興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院子里鋪著半干的文冠果葉,等待烘焙和炒制。“文冠果葉子可制成保健茶,果仁榨油每斤能賣到300元,果殼能用來做活性炭。”白瑞介紹,興和村有7000畝文冠果,讓原本畝產600元的旱地,產值升至5000元。
近日,走進靖邊縣楊橋畔苗圃,一股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這里從2006年開始,通過引種優繁選育、試驗園建設、良株標注擴繁等一系列基礎工作,開展木本油料樹種文冠果的科研試驗。
“這里的文冠果種子可是上過太空的好品種。”楊橋畔苗圃主任趙峰自豪地說。
原來,2021年10月16日,航天員乘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帶著榆林7種農作物種子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太空之旅,其中的文冠果種子正是由楊橋畔苗圃培育的。
如今,文冠果實現了從果實到果業的轉變。2024年,靖邊縣林下經濟產值突破400萬元,其中文冠果產業帶動15個村集體增收,2000多戶農民實現“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三重收益。
一座城的戰略突圍
從陜北樣本到黃河答卷
文冠果被稱為“骨子里刻著錢的樹”。1年種植,2年見花,3至5年見果,是具有高產值、高效益的多用途特色經濟林樹種。
2017年開始,靖邊縣累計推廣種植了2.7萬余畝文冠果,涉及6個鎮和2個便民服務中心的12個行政村。目前,文冠果油、茶等產品已初步形成。
2024年,陜西省將文冠果產業列入沿黃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靖邊經驗正在延安、榆林等地復制推廣。
今年,全縣文冠果種植面積已達3.2萬畝,白于山區成為大型文冠果產業基地。該縣還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林農的技術指導,提高他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設示范基地方面,該縣將集中資金、技術、人力,打造3000畝以上精品示范基地,在后期的發展和推廣過程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文冠果的種植,既可以改善當地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控制區域水土流失,又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更是提升林業三大效益、改善生態環境、開發旅游資源的選擇。”靖邊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宋勇樹說,下一步,根據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瞄準文冠果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挖掘,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
記者 馬露露 通訊員 沈蕙 康偉
編輯 強小強 校對 拓智慧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