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美國提出的烏克蘭領土分割方案,正將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推向一個更具爭議的轉折點。特朗普政府特使基思·凱洛格拋出一項“柏林模式”分治計劃,提議將烏克蘭劃分為俄控區(烏東四州)、英法“保障區”(西南部)及烏控區(基輔及北部),并在俄烏接觸帶設立30公里非軍事區。若美俄達成協議,美國還將從波羅的海北約國家撤軍。這一方案迅速引發國際震動——既被視作“凍結沖突”的嘗試,也被質疑為大國瓜分弱國的現代版“雅爾塔協定”。
凱洛格的方案以二戰后德國分治為藍本,但歷史背景的差異使其合理性備受挑戰。1945年的德國是發動侵略的戰敗國,而烏克蘭是主權國家且仍在抵抗;當年美蘇兩極格局已演變為美俄歐多方博弈,北約內部對介入烏克蘭的態度亦分裂:波蘭等國主張強硬對抗,德法則傾向避免直接沖突。
更關鍵的是,方案默認俄對烏東四州的控制,卻讓北約勢力進駐烏西,這既觸碰烏克蘭“主權不可談判”的紅線,又刺激俄羅斯的安全焦慮——俄方甚至要求將赫爾松與敖德薩納入管控區,試圖擴大勢力范圍。
美國看似扮演調停者,實則借分治強化對歐洲盟友的控制。通過讓英法駐軍,美國既能減少直接介入風險,平衡歐洲內部的勢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俄羅斯。而承諾從波羅的海撤軍,既是美國戰略收縮的既定方針,以減輕自身在歐洲的軍事負擔,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與俄羅斯的關系,以換取其在其他地緣議題上的妥協。
俄方對這一方案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贊同。這一態度不難理解,若該方案得以實施,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略目標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而對于烏克蘭而言,情況則截然不同。由于該方案牽扯到烏東永久主權問題,烏方很難接受。
俄羅斯雖獲烏東控制權,卻面臨北約西擴的隱形威脅。俄政治學者杜金指出,分治可能引發俄國內強硬派不滿,認為普京未能徹底實現“去納粹化”目標,反而讓北約力量逼近邊境。
烏克蘭成為最大輸家。分治方案不僅剝奪其對東部領土的實際控制,還將其國家決策權置于外部勢力之下。澤連斯基多次強調“主權不可交易”,但美國中東特使威特科夫已公開暗示烏需承認領土損失,白宮更被曝在礦產協議談判中以切斷軍援施壓烏讓步。
在社交媒體上,一方痛斥“弱國無外交”的殘酷現實:打了兩年的仗,烏克蘭取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搞到最后難道就是列強瓜分?歷史似乎總是在循環交替,國弱就會面臨挨打、被分割、被占領甚至亡國的命運。二戰時期的德國,作為發動侵略戰爭并戰敗的國家,被分割尚可理解;但烏克蘭是被侵略的國家,如今卻反遭盟友分割,這讓人質疑這個世界是否還有公理。
也有網友認為,烏克蘭若不談判就不會丟這么多土地,就不會面臨被分割的局面,畢竟任何談判都比戰場上的損失大。然而,也有人持有相反觀點,認為不分割就只能等著更多的土地被侵占,從當前形勢來看,這或許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還有網友引用艾教授的話 “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指出一個國家如果連自己都無法保護自己,就不能奢求別人給自己講道理。
而對于這個方案,不少網友覺得英法高興壞了,美國偷偷發財,俄羅斯如愿以償,最受傷的卻是烏克蘭。一旦烏克蘭簽署這份協議,等待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可能只有一場持續百年的仇恨。更有觀點犀利指出,分治實為美國平衡策略的延續——通過制造俄歐對立,鞏固自身全球霸權。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問題專家萬青松認為,分治方案本質是“沖突凍結”,但俄烏核心矛盾未解:烏東主權歸屬、停火監督機制、西方軍援是否持續等議題仍無共識。復旦大學教授韋宗友則指出,美國急于在復活節前達成停火以彰顯外交勝利,卻忽視方案可能激化北約內部分歧,甚至誘發東歐國家安全恐慌。
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分析師梅洛揚直言,分治或為俄烏開啟“千年仇恨”埋下伏筆:烏東俄控區可能成為第二個德涅斯特河左岸,而北約駐軍將刺激俄采取更強硬反制措施。
這場分治爭議,暴露出國際秩序中權力政治的冷酷邏輯。當小國淪為大國博弈的棋盤,其命運往往不由自主。然而,歷史也警示我們: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以分割德國收場,卻為二戰埋下禍根;今日若強行切割烏克蘭,恐將催生更不可預測的地緣動蕩。或許,真正的和平不僅需要停火協議,更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全球治理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