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個班里,有一個湖南礦工和一個鐵匠,和我關系最好,我非常喜歡他們。”
1936年,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征路沒多久的毛主席在陜北接待了美國記者斯諾。
對于斯諾的到來他十分高興,很興奮地講起他參加革命的經歷,尤其是第一次參軍是對他幫助很多的兩個“哥哥”。
當年他們在湘軍中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可惜半年后就各奔他向,新中國成立后,一人當了鐵匠,一人當農民,而毛主席成了國家主席。
結拜為兄弟
在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寫到紅軍其實沒有講述個人經歷的習慣,他們談的大多是當前的局勢,或者對于中國未來的展望,又或是同志之間的革命情誼。
對于參軍之前的經歷,如果不是斯諾要對他們進行采訪,很多人都不知道身邊的同志曾經經歷了怎樣的艱難生活。
毛主席同樣是,不過對于斯諾他很樂意講起。
一方面是當時國民黨對于蘇區的封鎖,并且對外宣傳紅軍各種不好的傳聞,像毛主席、周總理這些中央領導人更是“死”了不知多少次。
借著斯諾這個外國記者,紅軍正好澄清一些謠言。
另一方面則是斯諾的到來確實讓紅軍感到新鮮,毛主席迫切希望通過斯諾了解外國的觀點。
而有些人天生就氣場相合,沒有相處多久就能互相信任,斯諾與紅軍就是如此,因此在陜北根據地,斯諾就是自己的同志。
“當年我第一次參軍才18歲,那時候還是省中學的學生,局勢很亂讀不了書,正好湘軍在征兵,我就去了。”
一天晚上,斯諾坐在毛主席的窯洞炕上,一邊吃西瓜一邊聽著他娓娓道來。
1911年,毛主席心懷報國之志,辛亥革命又爆發,徹底解開了他一直迷茫的思想,明白唯有革命才能救中國,于是他決定放棄讀書,參軍入伍。
10月份,和他有相同想法的還有其他學生,他們一起來到征兵處,可是卻沒有報名成功,原因是沒有擔保人擔保。
“現在正是用人之時,為何還要擔保人,我們都是真心想報效國家的!”
毛主席據理力爭,可是那些負責征兵的士兵根本就不管,因為他們只是按照命令辦事,對于所謂的國家存亡根本不關心。
強硬的態度讓毛主席感到心灰意冷,正當他想回去再想辦法時,一個強壯的男子走到他面前。
“你為什么想當兵?”
“為了救國救民!”
男子看著毛主席堅定的眼神,眼中流露出震驚的神色,之后就帶著他到報名處向登記的士兵說道:“我叫彭友勝,我給他擔保!”
毛主席很是感激,在登記本上鄭重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毛潤之。
雖然成功入了軍營,但毛主席要面臨的困難才剛開始,因為身上的錢都被他拿去報名和買報紙了,分的棉衣和被褥也還沒有拿到。
這時候彭友勝再次出現,將自己的棉衣分給他一半,因為他是副班長,所以給毛主席分到了自己的上鋪,經常照顧他。
除了彭友勝之外,軍營里還有一個人對毛主席也十分好,他叫朱其升,身材高大健碩,據說以前是打鐵的。
兩人都是窮苦出身,為了活命來到城里給人做工,結果干了活也吃不飽飯,還經常被打罵,知道參軍每個月能拿到7元錢的軍餉,他們也就參軍了。
但是毛主席不同,他不僅是學生,識字還懂各種道理,能幫大家寫家書,還給他們講各種英雄故事,《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他都爛熟于心。
講起國家危亡、當前局勢,他的眼神神采奕奕,彭友勝和朱其升明白,這個18歲的小兄弟和他們不同,是真正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人。
因此他們對毛主席格外照顧,又一次急行軍,毛主席被鞭子軍追捕,腿疾還復發了,是朱其升一路攙扶他,走了4個月多才到達江西萍鄉的軍部醫院。
雖然才相處半年,但三人的感情十分好,于是他們便效仿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彭友勝27歲年齡最大,稱為大哥,朱其升20歲排行老二,稱為二哥,毛主席18歲年齡最小,所以成了老幺。
1912年3月,溥儀宣布退位,毛主席以為清政府倒了,人民的和平生活就要來了,于是他決定回到學校去讀書。
彭友勝知道他去意已決,志向也不是囿于這方寸之間,于是同意了,臨行前還給他籌款辦了一場餞行宴,做了毛主席最愛的紅燒肉。
趁大家不注意,彭友勝還悄悄塞給毛主席兩塊錢,毛主席看到后極力推脫,他知道彭大哥家里困難,他的軍餉一大半都寄回了家里,他自己省吃儉用的。
可是彭友勝執意要給他,并且表示這是大哥的心意,推脫不下毛主席只好收了。
后來新軍解散,朱其升也領了3個月軍餉回了家,彭友勝到廣州去參加了國民黨。
建國后,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亂世之中,光讀書是救不了國的,毛主席雖然回到了學校,但局勢根本不容許他安心讀書。
清政府倒了,各地軍閥卻起來了,袁世凱還借著軍隊竊取革命果實,此時從徐特立那里了解到馬斯克思想的毛主席,終于找到了方向。
在北京的圖書館當管理員,他又認識了將馬克思思想帶到中國的李大釗,他瘋狂地汲取著相關的知識,成為堅定的革命主義戰士。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了解了,他輾轉于湖南、江西各地動員,和其他領導人一起建立蘇區,即使被誤解、遭遇多重困苦,終于一步步得到了戰士們的信任,確立了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地位。
當然他要的不是主席的權力,而是帶領戰士們與列強對抗的號召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軍中都堅決維護毛主席,跟隨毛主席的思想和步伐,迎來新中國的新生。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那一刻,全國人民都沸騰了,在家里務農的彭友勝也激動得掉眼淚,除了迎來新生活的激動之外,還有對于自己曾經沒有先見之明的悔恨。
曾經他在廣州時,曾與毛主席見過,毛主席邀請他到共產黨中,他卻婉拒了,后來看國民黨內部腐敗沒前途,他也不懂得曲意逢迎,就辭職回家種田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和別人說自己曾是毛主席的結拜兄弟,都沒有人信,以為他是瘋了,妄想攀高枝。
氣不過的他找人給毛主席寫信,終于等待了20多天后他等到了毛主席的回信,信中毛主席還叫他不要太客氣。
彭友勝還是幸運的,知道毛主席就是曾經的老幺,而二哥朱其升就一直蒙在鼓里,直到建國后家家戶戶掛上了毛主席的畫像,他才覺得有些眼熟。
在他印象里,三弟叫毛潤之,雖然和毛主席是本家,但怎么也想不到他們就是同一個人。
他和別人說自己的三弟和毛主席長得像,也遭到了嘲笑。后來還是有認識毛主席的人與他對了一下信息,才確信三弟就是毛主席。
朱其升立馬興奮地找人給毛主席寫信,竟然真的收到了回信,還有200萬元(舊幣)邀請他到北京觀禮。
毛主席并沒有忘記他們,1952年朱其升和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觀禮,拿著毛主席給的500萬(舊幣)開了一家傘廠。
彭友勝因為在辛亥革命中有功,每個月能拿到30元補助,他在家鄉帶領鄉親們種茶,每年都給毛主席寄去一袋精心挑選的雨前茶。
參考信息:
融媒雜志:睡在毛澤東下鋪的兄弟
紅色文化網:建國后,毛主席給睡自己下鋪的副班長彭友勝回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