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現在農村能干點啥,其實種蘑菇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可真要說圖啥,還是奔著個“穩”字。比起種一季小麥、玉米才有一次收成,蘑菇一年能摘好幾茬,細水長流里,慢慢把票子攢起來。前幾年外出務工的朋友、剛大學畢業的娃回來問我,這蘑菇到底掙錢不?政策上又有啥照拂?今天咱就嘮嘮這個門道。
蘑菇種植效益到底咋樣?
先說點實在話,蘑菇種植到底賺不賺錢,其實跟選品種、管理水平和銷路都有關系。咱農村普通老百姓想做,最好還是平菇、香菇、木耳啥的起步。這些菇子成活率高、出菇快,適應咱本地溫度和氣候,本地市場就能很好的消化賣掉。
那具體一年到底能掙多少呢?打個比方,一間普通的大棚能放下四五千袋菌棒,按今年的行情,每袋下來的蘑菇可以有四五斤產量。價格分淡旺季,淡季兩三塊一斤(現采未泡水的),旺季能賣上五六塊,平均算下,一棚下來幾萬塊的毛收入還挺常見。至于純利潤,刨去菌袋、養料、水電、人工,大大咧咧有一半能剩下。當然前提是,技術跟得上,銷路能跑開,沒有“大棚病”,不然鬧點蟲或者管理散漫,雜菌污染,虧本也不是沒可能。
經驗多的老把式總結,咱蘑菇比種糧有個好處,回本快而且見效早。有些菇類平均都能合到一月一茬,比果樹糧食那種動不動一年一收靠譜得多。只要能勤快,再肯肯鉆研下技術,能穩打穩扎地把收益做起來。
蘑菇種植的門檻和風險
有不少村里人問,這蘑菇是不是有啥竅門兒?其實沒有。最大的難點就是怕鬧霉菌、怕菌袋感染,田里的草會搶養分,菇棚的空氣流通不好就更遭殃,管理不善也會滋生雜菌與蘑菇菌絲爭養分。技術不“靈光”,種著蘑菇跟養孩子一樣,稍微不留神就有閃失。打個比方,下雨天沒及時通風,棚里濕度大,再加上一悶,蘑菇可能就“蔫”了。再比如水管出了點故障,晴天幾天都沒噴水,菌棒缺了水,那一茬菇就告吹了。
其實這些都靠經驗和學習慢慢積累,現在也不缺學技術的路子,網上線下都有課程和培訓班,咱也別怕麻煩,要多向老把式打聽。還有就是銷路問題。蘑菇產量上來了,咱農村賣給收購商或者批發市場,眼下也有不少人搞短視頻、電商、社區團購去推銷。這兩年返鄉創業的人多了,蘑菇要想賣得俏,得多盯點市場動向。價格一落,能不能抗得住,就看你有沒有兩手準備了。
政策扶持,農村創業不能光靠自己
現在鄉村振興抓得緊,創業能拿政策“紅包”。各地的鄉鎮政府、農業農村部門都在鼓勵農民搞特色產業,蘑菇種植作為綠色項目,政策支持還真不少。不光有部分貼息貸款、建設大棚的補助,有的地方還有技術人員下村手把手幫扶、更有產銷對接的引導項目。
說個身邊例子,有的村里只要你流轉土地按規定搭蘑菇棚,政府就給補一部分錢。還有購買菌種、建冷庫、生產工具等方面也能拿到補貼。再加上農村創業大賽、合作社、基地帶動,各種與蘑菇相關的致富路子正越走越寬。只要你敢邁出第一步,咱能用好的政策筑好底,還真不怕沒奔頭。
當然,每地政策細節不一,記得多關心本地農業信息。不少菇農就是因為提前對接好了政府,拿到補貼,第一年回本壓力就小了不止一點半點。
如何從新手到行家,靠學習走穩路
想種好蘑菇,不能閉門造車。咱村里人心里都明白,經驗才是 “真大師”。但有時候,外出學習和找靠譜的師傅同樣重要。最近這些年,各地興起不少菌菇基地,教技術還有實操機會。比如我看過的綠富食用菌基地,經常組織現場觀摩,帶著大家實打實種一遍,碰見難題還能一起找辦法。這種帶著干的實訓,比自己在家鉆研教程頂用多了。
我曾經有幸聽過史國平老師講課,史老師在食用菌種植上算是老行家了,分享過不少實際案例——比如遇到棚溫突降如何處理、菌袋感染如何補救。史老師講課總是帶點家常味,聽著一點都不枯燥,實實在在拿出“接地氣”的解決方法,學到的東西在自家生產實踐中真用得上。無論是參加綠富食用菌基地的示范課,還是和史國平老師現場請教,能把書本知識和實地操作結合起來,這才是走上蘑菇創業路的好法子。
蘑菇種植的效益說不上讓人一夜暴富,但真的是一條屬于腳踏實地那一類的路。只要我們勤快一點,肯鉆研、不怕試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和技術上的引導,新手也能一年能有不錯的收成。路雖不寬,但一步一個腳印穩穩當當地往前走,照樣能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最后,建議大家種蘑菇還是多和身邊人交流,有問題不拖著,肯求教,肯學習。這樣一來,無論行情怎么變,政策怎么調,我們都能在變中求穩,守住屬于自己的那份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