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手機、駕駛的電動車,甚至家中的筆記本電腦,都可能藏著剛果兒童的鮮血。全球70%的鈷礦來自這個飽經戰亂的中非國家。在這片被詛咒的土地上,鈷礦如同“藍色黃金”,卻讓無數家庭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血鈷》一書揭開全球供應鏈最黑暗的真相,揭露科技繁榮背后的血腥代價。
本文摘編自《朝不保夕的人》
浙江人民出版社
鈷——
現代文明的“黑色心臟”
鈷,這種銀灰色金屬是鋰電池的核心原料,沒有它,智能手機無法充電,電動汽車寸步難行。全球每年消耗的鈷中,72%來自剛果,這個國家以“地球肚臍”之稱坐擁全球最大鈷礦帶——中非銅鈷礦帶。
從科盧韋齊的露天礦坑到深圳的電池工廠,鈷礦石需經歷“手工采礦者→中間商→工業礦企→跨國公司”的漫長鏈條。蘋果、特斯拉等巨頭宣稱“零童工”,但剛果礦工的悲慘遭遇證明,這不過是供應鏈的“漂白游戲”。
▲科盧韋齊的露天礦坑,圖源網絡
科盧韋齊坐落在剛果東南角,四周環山,山中云霧繚繞。絕大多數人可能對這座城市聞所未聞,但沒有它,起碼有數十億人無法維系正常的社會生活。沒有科盧韋齊,我們生產的每一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電動車輛的電池將無法進行充電。這里地下埋藏的鈷礦可為充電電池提供最佳的穩定性和能量密度,使電池能夠擁有更高的容量,使用時更加安全,續航能力更強。如果電池中沒有鈷,人們將不得不頻繁地給智能手機或電動車輛進行充電,而且用不了多長時間,電池還很可能會起火。在已知的鈷礦產地中,科盧韋齊的鈷礦儲量最大、最易獲取、品位最高,在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能與之相比。
以上文字節選自《血鈷》第一章“無與倫比的礦產財富”,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科盧韋齊應是一個欣欣向榮的繁華市鎮,一個個勇往直前的采礦者在這里依靠礦藏發家致富。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像剛果其他銅鈷礦帶一樣,科盧韋齊的鈷礦遭到瘋狂爭奪,以供應上游的全球消費者。這個城市已變得傷痕累累,其經歷的破壞規模之大、人民遭受苦難之多,無法計量。鈷是現代文明的“黑色心臟”,而科盧韋齊則是新生的“黑暗之心”,是殖民、戰爭和世代奴役之地,承受著以往剛果所遭受的一切暴行。
礦坑里的
“人間煉獄”
在剛果礦區,死亡是每日的必修課。
在《血鈷》第二章“最好別出生在這里”中,作者把鏡頭對準了位于吉卡明廢棄礦坑南面的一片開闊地上的基普希手工采礦區。
來到這里,仿佛時光倒流回幾個世紀之前,礦工用著那時的農民使用的簡陋原始的工具鑿土開礦。 3000多名婦女、兒童和男子頂著毒辣的太陽,在塵土飛揚的手工采礦區里鏟土、刮土、搜尋。每鏟一下土,就揚起一股粉塵,它們像幽靈一樣飄入挖礦工人的肺部。
背著瘦弱嬰兒的只有十幾歲的年輕母親,大張雙腿、用瘦骨嶙峋的手臂揮動生銹的鐵鍬的六歲男孩,她們站在有15厘米深的銅色水淺坑里、互無親緣關系只是為了安全而結伴挖礦的年輕婦女……
每天,他們把從坑里挖出的泥巴、礦土和水鈷礦礦石裝滿拉菲麻袋,將較大的石頭用金屬錘敲碎成鵝卵石大小,這樣每個麻袋里就能裝得更多。麻袋裝滿后,他們將其拖到附近的水池,用一個金屬篩子進行過濾。過濾后的水鈷礦礦石再裝回麻袋。每天都要重復幾次這樣的步驟,才能獲得足夠裝滿一個大麻袋的水鈷礦礦石。
▲剛果礦工,圖源網絡
作者采訪了盧本巴希大學一位名叫杰曼的研究員,他一直在收集銅礦帶地區的采礦對公眾健康和環境影響的數據。以下是他的講述:
在我們進行的研究中,手工采礦者尿液中的鈷含量是對照組的40多倍,鉛含量是對照組的五倍,鈾含量是對照組的四倍。即使是住在礦區附近但不從事手工采礦的居民,他們體內的微量金屬含量也非常高,包括鈷、銅、鋅、鉛、鎘、鍺、鎳、釩、鉻和鈾。
重金屬對當地居民和食品供應的污染正在銅礦帶地區產生一系列負面的健康影響。根據杰曼的最新紀錄,采礦社區已成嬰兒出生缺陷的高發地區,這些出生缺陷包括全前腦畸形、無下頜并耳畸形和低出生體重,其他問題還有母親生下死胎、流產等。
剛果的公共衛生系統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處理采礦社區居民所遭受的大規模的、嚴重的負面健康后果。
覺醒:
撕破供應鏈的虛偽面具
剛果手工采礦工的血淚困境,暴露出全球鈷供應鏈的虛偽本質。企業用"零容忍政策"與"虛假公關"粉飾供應鏈人權危機,卻拒絕承擔根本責任——當硅谷精英絕不會讓庫比蒂諾兒童涉足毒礦,剛果礦工卻被迫用健康與生命兌換鈷礦,他們的勞動成果支撐著全球科技產業,卻從未獲得平等對待。
表面解決方案往往淪為作秀。穆桑普交易中心宣稱通過集中交易消除童工與中間商剝削,實則設計缺陷使其淪為"鬼城"。礦工仍需依賴中間商運輸礦石,童工核查形同虛設,99%交易仍在黑市完成。這個耗資千萬的"進步標桿",最終成為企業掩蓋系統性剝削的話術道具。
作者在后記中提到:“死亡人數依然沒有得到統計。礦工的人命不值錢。”
▲剛果礦工,圖源網絡
真正的覺醒,需打破"廉價道德"的循環:企業必須承認手工采礦工是供應鏈的核心環節,賦予其與總部員工同等待遇,從薪酬保障到安全標準實施穿透式監管。當科技巨頭拒絕將家鄉變為毒垃圾場,卻默許剛果承受生態與人權雙重災難時,所謂企業責任不過是選擇性失明。撕破供應鏈的虛偽面具,意味著將礦工從"可犧牲的隱形者"轉變為價值共享者——這不僅關乎道德覺醒,更是產業存續的必然選擇。
《血鈷:剛果人的血液如何支撐我們的生活》
作者:[美]悉達多·卡拉
譯者:葉泉
博庫購書鏈接
京東購書鏈接
當當購書鏈接
編輯推薦
一次對于全球經濟鏈、清潔能源、技術創新等議題的反思。本書揭露了一些科技創新所忽視乃至無視的一面,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資本運作必然導致的貧富分化。將刺激讀者很多方面的思考,比如,我們究竟該發展怎樣的新能源、礦業勞工的基本權益該如何保障、科技企業該如何兼顧社會責任……光陰飛逝似箭,變化卻微乎其微。可我們依然期待著發生改變。
悉達多·卡拉,英國國家學術院全球教授(2020—2024),同時是諾丁漢大學研究人口販賣和現代奴隸制的副教授。在20多年的實地調查中,走訪了50多個國家,記錄了成千上萬被奴役之人的真實處境。他關于現代奴隸制的著作還有《性交易:現代奴隸制的內幕》(Sex Trafficking: Inside the Business of Modern Slavery,2009)、《債役勞工:應對南亞的奴隸體系》(Bonded Labor: Tackling the System of Slavery in South Asia,2012)、《現代奴隸制:一個全球視角》(Modern Slavery: A Global Perspective,2017)。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