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批復西安新規劃,將其打造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在此規劃指導下,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被委以重任,將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打開內陸開放新格局,那么,此次西安將迎來哪些新機遇?關中平原城市群又該如何協同區域實現崛起?
西安-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橋頭堡
西安是陜西省省會,位于陜西中南部,黃河流域中部的關中平原之上,總面積10097.01平方公里。西安幾乎處于我國地理版圖的中心位置,這里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便是我國向西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區商貿往來的重要樞紐,如今仍是我國向西開放的黃金通道,同時西安東還可連接京津冀、環渤海以及長三角,向南溝通成渝、粵港澳,這種特殊的區位優勢,也使其成為我國連接各方的重要樞紐。
西安交通四通八達,鐵路上目前已經構建起連接南北的“大十字”網絡狀鐵路布局,成為陜西“米字型”鐵路交通中的重要一環。西十高鐵連接西安、商洛和十堰,拉近西安與湖北的時空距離,為西北內陸與中部地區的區域聯動發展提供便利。隴海鐵路作為我國連接東中西部最重要的鐵路干線之一,使得西安向東抵達連云港可實現出海,向西聯通蘭州,可串聯西北內陸各市,進一步凸顯其樞紐地位。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是西北內陸的重要航空樞紐,現已累計開通32條國際全貨運航線,可抵達意大利米蘭、西班牙馬德里、俄羅斯莫斯科、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重要城市,搭建起中歐經貿往來便捷高效的空中“橋梁”,并構建了“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國際航線網絡格局,提升西安與國際對接能力。
同時,位于西安主城區東北部灞渭三角洲的西安國際港務區,是西安正在加速建設的中國首個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國際陸港,港務區依托西安公路港、西安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和西安綜合保稅區,構建起以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西安港、跨境電子商務試點以及一類開放口岸為基礎的對外開放格局。
得益于便捷的交通,西安被中央批復確定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在交通系統的不斷完善升級下,西安的經濟輻射能力也隨之增強。2024年GDP高達1.33萬億元,位居西北第一。依托便捷的交通,以打造雙循環核心樞紐為目標,西安還形成了包括光電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多個優勢產業,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之一,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發揮著重要橋頭堡作用。
為了進一步擴展西安輻射帶動能力,支撐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國家以西安為核心,重點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有助于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真正打造內陸對外開放新高地。
關中平原城市群如何重塑西部對外開放新格局
關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地區第二大城市群,涵蓋陜西、山西、甘肅三省,包括陜西省內的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以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商洛的部分區縣,山西省內包括運城和臨汾部分縣市區,甘肅包括天水,平涼和慶陽部分縣市區,涉及面積10.71萬平方公里。西安作為城市群內主引擎,集合寶雞的鈦及鈦合金產業,咸陽的能源化工、航空裝備,銅川的汽車產業鏈,渭南的氫能產業、數字經濟等城市群內各城市特色,既避免了產業相似度過高,導致競爭強烈,又能相互補充聯動,提升各節點的綜合承載能力。同時以西安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可覆蓋城市群內各地區,有助于加快人口、資源、產業、經濟等向城市群聚集,憑借東西雙向開放的門戶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和內陸開放新高地。
目前的陜西,包括整個西北地區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受虹吸效應影響,導致大量人流物流向西安聚集。
為改變這一現狀,在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過程中,還將推進寶雞、渭南等城市建設成為城市群副中心,形成中心輻射,多點支撐,覆蓋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的發展格局。同時,在關聯亞歐大陸橋的過程中,關中平原城市群還將與成渝城市群相互融合,真正發展成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中的關鍵增長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