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問題一直是我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兩岸關系的走向牽動著億萬中華兒女的心。作為一個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卻在歷史進程中經(jīng)歷了復雜演變。尤其是民進黨上臺后,其領導人賴清德和蔡英文的政治理念與實踐,從早期的“臺灣共和國”激進主張,到如今逐步接受“中華民國”框架的務實路線,完成了顯著的轉(zhuǎn)變。
一、民進黨從“急獨”到“緩獨”的政策轉(zhuǎn)向
民進黨從成立之初就帶著濃厚的臺獨色彩。1986年,這個黨派在臺灣島內(nèi)冒頭,當時的黨綱明確提出要“建立臺灣共和國”,這可是赤裸裸的“急獨”主張。那時候,臺灣還沒完全走出戒嚴陰影,國民黨一黨獨大,民進黨作為反對力量,打的就是“臺獨”這張牌,想用激進口號凝聚支持者。
20世紀70年代,海外的臺獨分子甚至在美國搞秘密集會,還策劃過刺殺蔣經(jīng)國。1970年4月24日,蔣經(jīng)國訪美時,一名臺獨分子在紐約開槍,雖然沒打中要害,但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暴露了“急獨”路線的冒險性——光靠暴力喊口號,成不了大事。
到了1990年代,臺灣解除戒嚴,政治環(huán)境松綁,民進黨開始有機會通過選舉上臺。這時候,“急獨”就有點不合時宜了。1999年,民進黨開大會,公開表態(tài)所謂的“中華民國就是我們的國號”,算是正式跟“臺灣共和國”的幻想劃清界限。但島內(nèi)老百姓不想打仗,國際社會也不支持臺獨,民進黨要是還抱著“急獨”不放,那就是自找麻煩。
2000年,陳水扁當選所謂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算是民進黨第一次掌權。他上臺時,很多人擔心這個曾經(jīng)激烈反蔣的家伙會直接廢掉“中華民國”,甚至拆了中山紀念堂。但陳水扁在就職演說里拋出“四不一沒有”:不宣布獨立、不改國號、不推“兩國論”入憲、不搞公投,外加沒有廢“國統(tǒng)會”的打算。
聽起來挺溫和,可到了2006年,他還是忍不住動手,廢了“國統(tǒng)會”和“國統(tǒng)綱領”,還搞什么“以臺灣名義加入聯(lián)合國”。這波操作讓島內(nèi)外炸了鍋,也證明陳水扁嘴上說不搞“急獨”,骨子里還是改不了臺獨本性。
蔡英文2016年上臺后,風格低調(diào)了。她在就職演說里提“維持現(xiàn)狀”,沒敢碰所謂的“臺灣共和國”那根弦。到了2019年,賴清德也公開表態(tài):“臺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無需再獨一次。”其實是把“臺獨”包裝成了所謂的“中華民國”的殼子。民進黨從“急獨”到“緩獨”的轉(zhuǎn)變,到這兒算是徹底落地了。
這一路走來,民進黨不是不想“急獨”,而是不能。島內(nèi)民意、藍營壓力和國際環(huán)境,三座大山壓著,他們只能收起激進那一套,改走務實路線。
二、賴清德與蔡英文的個人實踐
賴清德和蔡英文,一個是礦工家庭出身的醫(yī)生,一個是富商家庭出身的學者,兩人背景天差地別,但在政治上卻殊途同歸,都在“中華民國”框架下玩起了“緩獨”套路。
賴清德1959年出生在新北市萬里區(qū),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靠著努力考上臺灣大學醫(yī)學院,做了內(nèi)科醫(yī)生。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浪潮來了,他從白大褂換上西裝,投身政治。先當所謂的“立法委員”,再干臺南市市長,后來升到所謂的“行政院院長”,一步步爬到高位。
他公開自稱“務實臺獨工作者”。2024年,他接替蔡英文當了所謂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在就職演說里小心翼翼,沒提啥敏感話題,延續(xù)了所謂的“中華民國”的說法。賴清德這人,嘴上臺獨喊得響,行動上卻不敢越雷池半步。
蔡英文1956年出生在臺北,家里有錢,從小條件優(yōu)越。她在臺灣大學讀法律,后來去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拿了法學博士學位。回臺后先搞學術,又進政界,當過“陸委會主委”。
2008年,她接手民進黨主席,把這個差點散架的黨拉回正軌。2016年和2020年,她兩度當選所謂的“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到2024年。蔡英文在位時主打所謂的“中華民國臺灣”的概念,既想強調(diào)臺灣的所謂“主體性”,又不敢跟我國徹底翻臉。她上臺后沒推動過激進的獨立動作,反而公開反對“臺灣國”那一套,穩(wěn)打穩(wěn)扎地把“緩獨”路線走到底。
兩人雖然起點不同,但政治路徑高度一致。賴清德從基層醫(yī)生到權力頂端,蔡英文從學術精英到政壇核心,都在民進黨的大框架下,把“臺灣共和國”的老夢想變成了“中華民國”的新包裝。他們不是不想獨,而是知道獨不了,只能在這條路上找平衡。
三、轉(zhuǎn)變的原因
民進黨為啥從“臺灣共和國”走到“中華民國”?這背后有三重原因,缺一不可。
第一,島內(nèi)民意不支持“急獨”。2000年代的民調(diào)就顯示,大多數(shù)臺灣老百姓傾向“維持現(xiàn)狀”,不想因為臺獨跟大陸打起來。陳水扁那幾年瞎折騰,已經(jīng)讓不少人看清了激進路線的風險。蔡英文和賴清德上臺后,摸準了民心,知道再喊所謂的“臺灣共和國”只會丟選票,所以老老實實守著所謂的“中華民國”這塊牌子。
第二,國民黨等藍營勢力死守底線。國民黨雖然這幾年勢頭不如民進黨,但所謂的“中華民國”這面旗幟他們絕不放手。2016年選舉時,國民黨支持者在街頭喊所謂的“保衛(wèi)中華民國”,擺明了跟“急獨”對著干。民進黨要是真敢廢國號,藍營肯定拼死反抗,島內(nèi)局勢得亂成一鍋粥。賴清德和蔡英文都明白,跟藍營硬碰硬沒好果子吃,不如借所謂的“中華民國”穩(wěn)住陣腳。
第三,國際社會不支持臺獨。我國1979年跟美國建交后,美國就明確表態(tài)不支持臺灣獨立。2007年,布什政府的人直接說“臺獨是自殺,美國不會插手”。2024年10月,美國國務院還重申“不支持單方面改變臺海現(xiàn)狀”。日本等國也一樣,嘴上不說,行動上絕不會為臺獨冒險。國際這堵墻太硬,民進黨撞不起,只能退回來。
這三重壓力加一塊,民進黨不得不改弦更張。從“臺灣共和國”到“中華民國”的轉(zhuǎn)化,既是妥協(xié),也是策略調(diào)整。賴清德和蔡英文通過這一招,避開了“急獨”可能引發(fā)的危機,讓民進黨在島內(nèi)站穩(wěn)了腳跟。從2016到2024年,民進黨連贏三場選舉,綠營勢力達到頂峰,而國民黨卻因為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流失,越來越邊緣化。島內(nèi)有人預測,民進黨可能在2028年甚至更久繼續(xù)執(zhí)政。
臺獨的本質(zhì)沒變,只是換了馬甲。我國對民進黨的“緩獨”政策一直保持高壓,軍事演習不斷,海峽上空戰(zhàn)機飛來飛去,就是要告訴他們:別玩花樣,“一個中國”原則動不了。
賴清德2024年上臺后,兩岸關系還是緊繃,他嘴上不敢提“急獨”,但也沒放棄“緩獨”的小動作。賴清德和蔡英文用所謂的“中華民國”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避免了跟我國正面沖突,但兩岸僵局沒破,未來變數(shù)還多。民進黨在島內(nèi)占上風,可在整個地緣格局里,他們不過是夾縫里求生存。國際社會不支持臺獨,美國賣點武器也就是做做樣子,真到關鍵時刻,誰也不會為臺灣火中取栗。
賴清德和蔡英文從“臺灣共和國”到“中華民國”的轉(zhuǎn)化已經(jīng)做到了。他們用政治手腕穩(wěn)住了臺灣的現(xiàn)狀,可兩岸關系的根本問題沒解決。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nèi)政,兩岸統(tǒng)一是歷史大勢,誰也擋不住。民進黨玩再多花樣,也跳不出“一個中國”的框架。未來怎么走,咱們拭目以待,但和平發(fā)展始終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