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鎮江,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語“兵家必爭之地”,這是歷史書上寫的。鎮江地理位置優渥,向東扼蘇杭之咽喉,北望揚州,西鄰金陵,自古襟吳帶楚,控南拒北,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臨來之前,我的高中同桌夏靜同學就跟我說,到了一定要聯系,她會帶我嘗嘗此地美食,看看此地風景。我的高中室友寶森哥也說,一定要去鎮江,那里有別樣的風景。
走過高郵,到了寶應,作別狗哥之后,此行最北端結束,最后一站便是鎮江。這里會有怎樣的風景?難道會比蘇(州)揚(州)更美嗎?
4月16日晚上9點28,我從動車下來,抵達鎮江站。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將會留下怎樣的記憶?
4月17日一早,從酒店出發,沿黃山西路向西,轉九華山路向北,再到中山西路,途徑獅子山,向東轉至京畿路,就到了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
走在鎮江的路上,有一種錯覺,這樣的路,這樣的樹,仿佛走在老家聊城,兩邊多是法國梧桐,春天里枝葉鮮綠,清新而活力滿滿。城市的節奏也沒那么快,人們步履也不必匆匆。
走著走著,看見一處公園,叫做伯先公園。伯先公園坐落在鎮江城西云臺山東南麓,為紀念民主革命先烈趙聲而建立。從大門而入,正面是伯先銅像,之后是一座假山,假山前有一池水,我駐足片刻,從右手邊拾階而上,一會兒功夫就到了云臺山頂上的云臺閣。
面向云臺閣的右側有幾株槐花,花期正盛,有蜜蜂嗡嗡。走到樹下,閉目呼吸,有清香入鼻,沁人心脾。
瞻仰此樓片刻,轉身從右手邊下去,經過頗陡的階梯,就到了西津渡古城。這條路線下來,比從西津渡向上到云臺閣要省下不少力氣。
古城保留著原來的建筑風貌,雖然亦有許多商店,卻明顯與蘇州山塘街、揚州東關街等不同。它的特點一在建筑風格不同,二在門店門面不同,這里的門面不同在于門前的植物,多有月季或薔薇等綠植,令人心情怡然。每一個門面,都可以構圖取景。
李公樸故居和東方印社也在此處。
西津渡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始于六朝,歷經唐宋元明清的建設。據悉,宋朝王安石北上赴京,就是從西津渡上船而去,到了瓜州,便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泊船瓜洲》,其中“京口瓜洲一水間”的京口,就是指的鎮江。元朝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揚州而來,在西津渡上的岸。
近中午時分,我在西津渡古城區逛的七七八八,夏靜同學和他的老公程先生驅車接我去吃飯。
午飯吃得簡單一些,與我而言并不簡單。兩位老鄉刻意照顧我,給我點了一碗蟹黃拌面、一個蟹黃包、一份肴肉、一碗長魚湯。
我問,長魚是啥?原來就是鱔魚,這邊叫長魚。湯的口感類似胡辣湯,鱔魚是炸過的,這可是大補的魚。蟹黃拌面與蘇州的燜肉面不同,更香更可口。肴肉晶瑩剔透,更好看;蟹黃包的肉丸瓷實厚重。這些吃進肚子,已經有十分飽感。
飯罷,夏同學和程先生又帶我逛了金山風景區、北固山公園。
金山寺也叫江天禪寺,當年康熙游訪,在此見長江天水一色,提筆寫下江天禪寺。這座寺廟是中國四大名寺之一,最早建于東晉時期。而現在為人們所熟知的,便是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的故事,白素貞水漫金山,正是這座金山。
置身金山寺,幾乎看不到山,因為整座小山已被寺廟建筑所包裹,廟宇殿堂有點“層巒疊嶂”的味道。風吹過來,檐牙上的風鈴聲聲入耳,令人心靜神清。走過這么多寺廟,金山寺是目前我看到的唯一有風鈴響動的寺廟。
寺廟殿宇屋檐交錯,抬頭望去,也有一種莊嚴之感。
走到大雄寶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觀察周圍屋脊的神獸,看看你都認識哪些?金山寺上屋脊獸有6個,這也代表了其地位之高。杭州靈隱寺屋脊神獸是4個。
在金山上眺望遠方,鎮江城一覽無余。一只橘貓給我們帶路,就到了康熙御筆提寫的碑文處。此時,遇到一眾研學春游的小朋友,令我想起在溫州、金華和揚州都有遇到春游的學生,這種教學方式無疑是十分利于孩子成長的。
基本此處就是金山的頂端。我看到周邊生長著棗樹,其枝芽正在伸展,陽光下葉片的新綠滿是春天的顏色和味道。
從金山寺下來,繞了一圈,我也已經記不得東西南北,過一座石橋,就到了文宗閣。起初四庫全書分別放置于“北四閣”: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承德行宮的文津閣。后又續抄3份,藏于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這三閣,被世稱為“江浙三閣”亦稱“南三閣”。
我們在閣中轉了一圈,感嘆這“小院”之美,桌椅之貴,真是舒服的地方。
我跟著繼續行走,到了中泠泉。哈!“天下第一泉”?這讓我們三個山東人不由驚嘆,不知道趵突泉會怎么想。
這里的天下第一從何而來?原來,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后的唐代名士劉伯芻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后,將水分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為第一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跟著程先生繼續前行,到達另一處聞名于世的樓閣——芙蓉樓。沒錯,正是王昌齡所寫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芙蓉樓。你還記得這首詩怎么背嗎?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看罷芙蓉樓,基本上已將金山風景區走了個遍。這樣的時間,這樣的風景,與好友暢游在春天里,我想,當年李白和汪倫的快樂,大抵也是如此吧。
從金山寺出來,我們便到了北固樓。提到北固樓,頭腦里冒出來是“滿眼風光北固樓”。這是辛棄疾寫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的一句。辛先生還有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見北固樓是個不錯的地方。
跟隨人群的方向往上攀爬,并沒費多少功夫就到了北固山上。先看到一座鐵塔,該塔是北宋所建,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鐵塔之一。轉身到山邊,眺望長江,風光無限。
這座石碑是中日為紀念晁衡而建,上面刻的是晁衡所作《望月望鄉》:
翹首望蒼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晁衡原名叫阿倍仲麻呂,是日本遣唐留學生,達到大唐以后取名晁衡,后來他考中進士,被唐玄宗任命為秘書監、鎮南都護等官職。753年(唐天寶十二年)晁衡與鑒真大師及日本使臣一起東渡日本,船停揚子江的時候,月光皎潔,晁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已經離家36年了,欣然提筆寫下這首《望月望鄉》。
沿路再前行,就到了古甘露寺。甘露寺建造于三國時期,因建時逢甘露降臨,故而取名甘露寺。相傳劉備和孫尚香就是在甘露寺結的婚,而“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也出于此地。
從甘露寺出來再往前走,就是北固樓了。我們登上樓閣,把酒臨風,不對,沒有酒。有的是春風拂面撩撥頭發,有的是滿眼春江春水東流去。我想到古代詩人們在此臨江賦詩之情形,如今,我也來到此處,幸甚至哉!我詠不出詩,但能背誦古人的詩。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同學問我這風景怎么樣?我一時找不到形容之句,便說:太哇塞了!
北固山公園并不大,但是景色、典故卻很多,一如金山寺公園比不上揚州瘦西湖之大,但是景色卻完勝于它,有看頭!
自北固山出來后,我又獨自沿著江邊往西散步。江水真清澈,江風真涼爽,江景真優美。人生得意,有什么比感受春天的美更美的呢?
晚上,同學一家設宴款待,第一次吃了河豚,品嘗鎮江菜。這一路春游,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鎮江,下回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