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868字,閱讀約需10分鐘
這場始于一盤剩飯的探索,
最終成為照進現實的教育之光。
每當看到食堂里被倒掉的飯菜,我的心里總有些不是滋味。這些被隨意丟棄的食物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又該如何讓孩子們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同事們決定將“午餐浪費”這個真實問題變成一堂跨學科探索課,沒想到,這場實踐竟讓師生們共同經歷了一場充滿驚喜的成長之旅。
故事緣起:從一盤剩飯開始的追問
那是一個尋常的中午,我端著餐盤從學生餐桌旁走過,突然聽到幾個孩子小聲嘀咕:
“今天的菜怎么又是胡蘿卜?”
“我也不愛吃,倒掉了!”
順著他們的目光望去,垃圾桶里的剩飯格外刺眼。這一幕讓我萌生了一個念頭:何不讓孩子們自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二天班會課上,我向學生們拋出了疑問:
“你們猜,全校每天要浪費多少糧食?”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
“可能有十桶吧!”
“我覺得能裝滿一輛小推車!”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猜測,眼睛里閃著好奇的光芒。
“老師,我們為什么不自己量一量?”這個提議瞬間點燃了全班熱情。
真實任務的啟航:從疑問到行動
真實問題的提出,自然而然地引發了真實任務的啟動。
學生們開始圍繞午餐浪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系列關切的問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全校午餐浪費總量是多少?”“一年下來我們會浪費多少食物?”“為什么會出現食物浪費現象?”“如何減少浪費?”……
看著學生們熱情高漲的樣子,我心中暗自高興。于是,我引導他們將這些問題梳理成兩項真實的驅動性大任務:
一是抽樣調查本校午餐浪費情況與學生飲食習慣;
二是調研全球食品浪費與飲食均衡的重要性。
并將這兩項大任務細分為六項子任務。(如下圖)
第一大項任務:
調查本校學生的午餐浪費情況,包括食物種類和數量,并統計和分析調查結果,進而嘗試進一步估算北京市一年食物浪費的數據。
第二大項任務:
分組調研全球食品浪費的現狀,包括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浪費情況;探究食品浪費產生的原因及其對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了解全球饑餓現狀,分析食品浪費與饑餓問題的關聯;調研小學生營養需求,提出減少食品浪費和確保飲食均衡的建議等。
這兩項大任務,就像兩艘航船,載著學生們駛向了知識的海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學生被鼓勵分組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開展實地調查。
他們走進食堂,親自收集剩飯剩菜,進行分類處理、稱重測量;
他們 查閱資料 ,了解全球食物浪費的現狀與危害;
他們 走進教室 ,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與思考……
每一次行動,都像是他們在知識海洋中的一次探險,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知識融合與創新思維的火花
在解決“午餐浪費與節約措施”這一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有機地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他們 運用數學知識 進行統計與估算, 用科學知識 探究食物浪費對環境的影響, 用社會學視角 分析浪費現象背后的社會因素……這些知識,原本孤立于不同的學科之中,此刻卻在實踐中相互關聯、相互支撐,形成了有機的知識網絡。
更令人欣喜的是,學生們在面對真實問題時,展現出了非凡的創新思維。 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解決方案,而是積極探索新的思路與方法。
有的學生提出了“智能餐盤”的設想,通過技術手段監測食物浪費情況; 有的學生則設計了“光盤行動”的宣傳方案,希望通過校園活動提高大家的節約意識……這些創新性的想法,讓我看到了學生們未來的無限可能。
最后,學生借助數據分析手段整理和分析所收集的數據,進而得出結論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然后將搜索、分析、計算的結果,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關鍵詞生成文本及圖片,制作成演示文稿(PPT)進行交流匯報。
當學生面對真實問題和任務時,常規的思維模式和解決方案往往難以滿足需求,這就要求他們具備 創新思維 和 批判性思考能力 ,對現有知識和觀點進行質疑、分析與評估。在不斷挑戰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獨特見解和創新性解決方案,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以逐步培養和提升。
綜合素養與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這次跨學科學習的旅程,不僅讓學生們收獲了知識,更讓他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如何協調團隊任務、如何篩選整理信息……這些能力的提升,為他們形成全面發展的綜合素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們在這次學習中增強了社會責任感。真實問題與真實任務常常與社會熱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緊密相連。
當學生參與解決“如何減少午餐浪費”這一項目時,他們會深入了解食物浪費的危害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學生們通過推算,體會到一個班級一頓飯的浪費量或許不多,但一個城市中所有學校一年產生的浪費量卻是巨大的,從而深刻理解節約食物的必要性和環境保護的價值。
于是,他們自發組織起節約食物的宣傳活動,向全校師生發出積極參與按需打飯、光盤行動的倡議。他們的行動,像一顆顆種子,在校園里生根發芽,逐漸影響著更多的人。
通過發起節約食物的宣傳活動等實際行動,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自身行動對社會和環境產生的影響,進一步增強了社會責任感,主動關注社會問題,逐漸成長為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擔當精神的公民。
激發學習興趣與促進深度學習
真實的問題和任務,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之門。
他們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而是充滿了樂趣與挑戰。每一次實地調查、每一次數據分析、每一次匯報交流,都讓他們興奮不已。
這種基于興趣驅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和研究,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同時,面對真實問題和任務,學生們需要深入探究問題本質,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理解。
他們歷經收集數據、建立模型、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等一系列步驟,深度整合和運用所學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理解數學模型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構建穩固的知識體系,更能明白知識的應用方法,從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精髓。
結語:真實問題與真實任務的力量
如今走過食堂,泔水桶早已不再“爆滿”。但更讓我欣慰的,是 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好奇與熱忱。
那個曾對數據不感興趣的小A,現在立志要當“環保設計師”;
總愛單打獨斗的小B,在團隊合作中學會了傾聽;
而最初提出疑問的小C,在結題匯報時自信地說:“我們小組發現,全國中小學生一年在校浪費掉的午餐可以供全國2.3億中小學生吃上兩個月!”
回顧這次跨學科學習的旅程,我深深感受到了 真實問題與真實任務驅動的力量。 它們不僅讓學生們真正有效地參與了活動過程,綜合運用了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形成并發展了核心素養,還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 學生們的 學習興趣 、促進了 深度學習 、培養了 團隊協作能力 ,有力推動了教育創新。
這場始于一盤剩飯的探索,最終成為照進現實的教育之光。
它讓我深刻體會到:
真正的好課堂,不在書本的字里行間,而在孩子們用雙手觸摸世界、用心靈感知生活的過程里。當學習與真實問題相遇,當任務與責任擔當交織,教育的奇跡便會悄然發生。
作者簡介
劉峰,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實驗小學教師,教育管理碩士,北京市特級教師。“欣賞每個孩子生命的獨特,信任每個孩子自身的潛能,賦予每個孩子人生的勇氣”是她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
來源:《當代教育家》2025年03月第03期[上半月]
圖文排版| 張爽
初次校對| 張爽、李韞琬
二次審核| 董慧慧
最終審核| 張雪麗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訂閱(紙質版刊物):長按上圖↑↑識別圖中二維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