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何種面食可以代表中原大地的傳統美食,那毫無疑問就是有“解饞莫過燴面,給碗龍肉都不換”之美的燴面。
燴面是河南人最喜歡的傳統面食,以羊肉燴面最具特色。在隆冬寒日,循著羊肉湯的香氣,推開一家燴面館,找一座位落座,招呼店內伙計,要上一盤羊雜碎,再來上些泡菜、花生米之類作為開胃小菜。廚房內的師傅將和好的面抻成面帶,然后在師傅的巧手之下變成面片飄入鍋中,只消片刻就可得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燴面,再撒上一些蔥花、香菜,舀上一勺辣椒油,現在食客面前的便是一個夾雜著紅、白、綠的小世界。滑溜筋道的面片和著清淡鮮香的羊湯,暢快淋漓地滑入腹中,頃刻之間干凈的碗底便出現了,滿滿的幸福和滿足感從心中油然升起,美妙的一天便由此開啟,這是屬于中原大地河南人的樂趣。
燴面以色澤明亮、滑溜筋道、鮮香爽口、營養豐富等獨特風味著稱于世。對于熱衷面食的大多數中原河南人而言,面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主食。燴面秉承葷、素、湯、菜、飯渾然一體的地域風格,然后在細節上各有創新,既追求營養豐富,也講究色香味俱全。制作面條時,為增加面的筋道和口感,面點師傅在面和扯面上下足了功夫。揉面是臂力和耐力的雙重奏,講“三揉三醒”,勁道越大,時間越久面的柔度才越高。扯面就是從揉好的面團中直接下一團面拉伸,然后在案板上摔打數次,就可以得到一根根勻稱、彈滑、柔韌的薄面片,然后下鍋一煮便可撈出。
燴面之香,主要在于湯,又被稱為“澆頭”。熬湯可用多種材料,但以羊骨為最佳,故有云:“只有羊湯,才能熬出河南燴面的尊嚴。”湯用上好的羊骨熬制,然后加上枸杞、黨參、當歸、黃芪之類的中藥材祛除腥膻味道,開鍋之后,便可得到極為滋補的奶白色濃湯。食用之時,將高湯澆煮好的面片中,然后加入羊肉、黃花菜、香菜、木耳、鶉蛋等輔料,便成了一碗鮮香撲鼻、口感爽滑、溫潤滋補的美味佳肴。
每一道面食都有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燴面自然也不例外,它有一個響當當的別名——燴面,與唐太宗李世民甚有淵源。在末唐初群雄逐鹿中原之時,王世充于619年廢皇泰帝楊,在洛陽自立稱帝,國號為鄭。三年后,尚是秦王的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在嵩山少林寺棍僧相助下生擒竇建德、迫降王世充,一舉消滅兩大強敵。
據說,在唐、鄭等勢力交戰正酣之時,李世民因患傷寒病痛落難于一家小院。院中住有母子二人,質樸心善,生活頗為拮據,為給李世民祛除寒病,宰掉了院中所養的一頭四不像,即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用作坐騎的神獸,燉出一鍋香氣四溢的濃湯,然后下入面條。李世民吃完后精神大振,渾身冒出熱汗,體中寒病亦隨之消失得無影無蹤。回到長安后沒幾年,李世民從秦王變成了皇帝,自然是山珍海味吃了個遍。
一日,突然想起落難之時的那一碗面,便命人將對他有救命之恩的那對母子接到長安,給予豐厚賞賜,并派御廚向夫人學藝,于是御膳菜肴便多了一道麒麟面。至武則天時期,為了這碗麒麟面,曾多次興師動眾,命人至山中尋找而不可得,只好用山羊代替,麒麟面也變成了羊肉燴面。幸好宮中御廚廚藝了得,把羊肉燴面口味做得不比麒麟面差,于是羊肉燴面便流行于世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