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12月開始,隨著自帶降溫功效的拉尼娜(La Ni?a)現象在熱帶太平洋出現,科學家們曾預測2025年應該會比2024年涼快一點。然而,開年的氣溫卻把科學家“熱懵了”。2025年1月份全球平均地表氣溫為13.23°C,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了1.75°C,成為歷史上最熱的1月份,還打破了2024年的紀錄——但別忘了,2024年的1月,地球可是正在經歷自帶升溫效果的厄爾尼諾(El Ni?o)現象。
02
這幾年談到天氣,最常出現的詞就是“打破紀錄”——2023年是當時有數據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這一紀錄又迅速被2024年刷新。更讓人擔心的是,2024年是首個打破“1.5°C目標”的年份,這一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氣溫,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1.55°C。
03
“1.5°C目標”出自《巴黎協定》,這個數值可不是隨口說的。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峰會在巴黎舉行,聯合國195個成員國通過了《巴黎協定》。協議設立了長期的氣候目標,其中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氣溫保持在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水平高出2℃以內,并努力將升溫限制在1.5℃之內。
04
需要說明的是,1.5°C并不是一個魔法數字,只是一個公認的理想目標,代表了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在如何最大程度降低風險、保護脆弱群體方面達成的最佳共識——科學并沒有告訴我們,如果溫度上升1.51°C,那肯定就是世界末日;同樣,如果溫度保持在1.49°C,也不意味著我們就能消除氣候變化的所有影響。
05
然而,2015年的人類太樂觀。從2015年開始,我們遭遇了連續破紀錄的高溫——從1940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歷史上最熱的十年就是2015~2024這十年。在這十年里,不斷破紀錄的高溫天氣熱死人,降水的極端變化導致洪澇災害和干旱頻頻發生,野火肆虐破壞生態和污染空氣,臺風颶風熱帶氣旋的強度和頻率逐漸增加。
06
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5°C后會怎樣?全球各地的珊瑚礁會面臨滅頂之災,很有可能大面積徹底死亡,這將極大破壞海洋生物多樣性和依賴珊瑚礁的沿海地區的生計。可能到2030年,那些五彩斑斕的珊瑚礁和依附其生存的魚類等生物就只生存在水族館了。
07
除了珊瑚礁快速滅絕的臨界點,1.5°C還可能會觸發另外幾個臨界點:首先是格陵蘭和西南極冰蓋會快速崩塌。即使后續全球溫度下降,冰蓋的崩塌也可能無法阻止。冰蓋的融水會導致在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數米,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家將受到嚴重威脅。
08
其次是存在于高緯度地區的永久凍土會加速融化,不再永久。凍土是一個巨大的碳庫,解凍的過程會釋放二氧化碳和甲烷,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而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系統也會逐漸減弱。這會導致北半球氣候劇烈變化,歐洲和北美的冬季更加寒冷,極端天氣也會增多。
09
除此之外,倘若升溫超過1.5°C,生態系統將面臨多重壓力和轉變風險,這不僅是溫度數字的變化,更會觸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更不妙的是,美國這一主要排放國計劃退出巴黎協定,給全球減排目標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而作為普通民眾,除了客觀理性地認識事實真相、提高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之外,我們每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對低碳產品及環保行為的選擇,也都有可能影響政府和企業的決策。
來源:科普中國 漫畫:楊仕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