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益善坊以“家人食用”為標準采購食材;二十余名“店員”零薪酬;“店長”每天平均睡眠不足5小時;盈利幾乎全部捐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4月11日。凌晨三點四十,荊門市掇刀區白廟街道,時華梅小心翼翼地起床、洗漱、出門,“愛人和小孩還在睡覺,盡量不打擾他們”。連關門的聲音都如羽毛輕觸。
四點,時華梅駕車依次接上王南早、劉靜珍、張芹、秦順香,這四位伙伴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四點二十左右,眾人抵達位于荊門市東寶區龍泉街道的益善坊中辰店,開始揉面蒸饅頭、包包子。屋外偶有汽車馳過,打破昏黃路燈下的寂靜;室內蒸鍋不時溢出熱氣,“老伙伴”們的笑容愈發溫暖。
六點,中辰店打開臨街大門,新老顧客帶著善意和好奇的微笑買上幾個饅頭或包子。他們有些是繞路而來,匆匆離開,還要趕往最近的公交站。
七點,輪班“送貨員”王萍萍駕車趕到中辰店,接過裝在保溫箱里的面食,送往位于東寶區泉口街道的益善坊金蝦路店,交給守店的盛付亮、王艷芝,這里已經有老顧客等在門口。中辰店有廚房,金蝦路店只有門面。送完貨,王萍萍趕去上班。
七點半,時華梅的愛人謝敦送女兒上學后趕到中辰店,一進門趕緊系上圍裙幫忙揉面
九點左右,第一批饅頭、包子收工。九零后“寶媽”肖會芝、劉歡、吳佩榮、劉德鳳等趕到中辰店換班包餃子。包子、饅頭當天在兩個門店銷售,餃子一般冷凍后論斤售賣。
九點半左右,時華梅離開益善坊,趕往位于東寶區龍泉街道的荊門市志愿者協會辦公室,履行她作為該協會秘書長的職責,協調近期將要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午,她抽空休息了一會兒。
下午,眾人分工,查看庫存、采購食材、制作面食、打掃衛生,外賣小哥鄧文斌幫忙給訂購顧客送貨。
晚上,和面、準備餡料,為第二天做準備。
忙完這一切,時華梅到家休息時已快轉鐘。
次日,一切重復。
這是自2024年12月以來,益善坊志愿者們的日常。這期間,成員有增有減,目前已經形成了“核心成員12人,流動成員8人左右,日常每天約20人”的團隊。
中辰店的房子是志愿者陳智免費提供的;金蝦路店的房子是時華梅的朋友低價租的;購置設備器材的錢是時華梅自己墊的;生產、運輸、銷售所有的工作全部由志愿者完成,零薪酬!
初心,始于一次遺憾。
為什么要開益善坊?追問之下,時華梅講述了一個關于遺憾的故事。
2024年10月11日,重陽節。時華梅提前籌備,計劃和志愿者們一起走進東寶區栗溪鎮、仙居鄉等農村養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她詢問老人們的“微心愿”,算過賬后發現需要千余元的資金。可能是因為時間倉促,最終她遺憾地離開。
2024年10月11日,重陽節活動現場照片
“我甚至不敢看他們的眼睛……”時隔半年,時華梅依然有點失落。
2024年11月,時華梅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開個饅頭店,掙錢做公益!
此前是家庭主婦,后來是全職公益人,沒什么經驗的時華梅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掏出攢了很久的3萬余元,開始“做生意”。
2024年12月28日,經過近一個月的準備,益善坊中辰店開業,2025年2月18日,金蝦路店開業。
始于遺憾,源自大愛。
開店,其實有點沖動
開店不容易。
剛開始,饅頭包子當天賣不完,急!后來訂購顧客多,產量跟不上,也急!產量跟上了,找不到人送貨,更急!
“整夜整夜睡不著,也忍不住發火,關車門的力氣都大些……加上揉面是體力活兒,那段時間渾身疼……甚至想過放棄,但有那么多人支持……后來我老公實在看不下去了,每天抽空到店里幫忙揉面……”慢慢回憶慢慢講述,時華梅眼眶泛紅“上高一的姑娘問‘媽媽你怎么那么忙啊!’我就爭取多接送她上下學,車上是母女難得的交流時間……現在看來,開店是有點沖動,但重來一遍,這個店還是會開!”
有人問“既然這么難,為什么還能堅持?”
“因為和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一起做事情的那份開心;因為堅持做成一件事情然后幫到更多人的那份愉悅;因為很多陌生人的認可與支持”時華梅笑著回應“我個人覺得第一點最重要,你參與進去,感受到了,那種相互認可,相互鼓勁兒的感覺真的很好!”
有人問是華梅的愛人“華梅天天忙這些事,家里都顧不上,你也不說說?” “她干公益的時間比我女兒年齡還長,就喜歡這個,怎么辦?她開心最重要,只有支持。”愛人謝敦笑著回應。
盈利,那是不可能的
環衛工人,饅頭980個、1000個;關愛一老一小走訪,饅頭200個、水餃20斤、采購物資750元;修繕烈士墓捐款,600元;地震捐款,200元……”
時華梅的賬本詳細記錄著益善坊開業以來的每一筆捐贈數據,百余天時間里,共捐出饅頭4100個(計4100元)、水餃165斤(計2475元)、現金1750元,共8325元,這幾乎是不算人工工資情況下的全部盈利。
兩個門店,二十余人無償幫工,怎么盈利這么低?
“所有的食材,全部是我們自己去菜場選購的。就是當作給自己家里買食材一樣去選。比如肉餡,有商戶說絞好了給我們送來,他或許是好心,但我們拒絕。”時華梅堅定地說。
好食材成本當然更高,可為什么不漲價?
“市場啥價就啥價,不然別人不會買。現在口碑慢慢出來了,就更不能漲價了。”面對別人的建議,時華梅依然堅定。
有些知情的顧客多給錢,守門店的志愿者總是追上去要退給人家。“做公益我們是自愿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因此道德綁架別人。面對顧客,還是要提供好的面食。”益善坊所有的參與者都堅持這一點。
王南早大叔幾乎每天凌晨四點半都在中辰店里揉面,他最得意的事情是“益善坊的饅頭已經在深圳打響招牌了!”春節期間,王大叔購買益善坊的饅頭去深圳看望孩子,“孩子嘗過后說這就是小時候地道的老面饅頭味道,以后要常買了寄給她!”
其實,益善坊是同時在做兩個公益項目:低價向顧客提供真材實料的面食;賺的錢一點一滴捐給有需要的人。
每一個饅頭、包子、餃子都在去往幫助他人的路上。 個人盈利,那是不可能的! 未來,并無太大野心
會繼續堅持下去嗎? 你這樣每天睡四五個小時能堅持多久?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這種自我造血以確保公益服務常態化的模式可復制嗎?
隨著網友和媒體的曝光,益善坊的知名度在荊門越來越高,很多朋友帶著善意關心這個小店。
“只要干得動,肯定會堅持。目前正在物色一位懂管理、懂經營的愛心人士來擔任店長,畢竟我不專業,當然工資可能付不了太高。我會聽勸,店子穩定下來后,盡量讓自己的作息規律,畢竟身體垮了啥也干不了。”為了讓朋友們放心,時華梅微笑著回應“開這個店的初心不大,至于這個模式能不能復制,我不太清楚。我們沒想過要做多大的事業,也沒那么強的能力,順其自然,盡其在我。”
沒有“野心”的益善坊其實默默地改變了很多。原先答應下午抽空順路幫忙集中送貨的外賣小哥鄧文斌,現在每天只要有空就過來,繞路也送;市民黃家芳心疼這群志愿者,經常過來給他們做飯;網友“落雪的小木屋”密切跟蹤采訪,連續發文為項目鼓與呼;越來越多的市民繞路過來照顧生意;很多顧客給出“優化口味、增加產品”的建議……
后記:在與時華梅溝通時,她專門強調“其實我們現在每周有休息一天,但是會提前告知顧客。”她還叮囑“不能只寫我呀,其他伙伴都很辛苦都付出了很多,有好多人在支持我們……”
看著她發來的信息,腦海中浮現出那張從沒化過妝但收拾得很干凈的臉,眼睛充滿血絲,略顯浮腫,永遠帶著靦腆的微笑。
總有一些人,柔弱卻堅毅,熱血且執著。
(來源:荊門九派通融媒體中心 撰文//吳東來 許筱暢 熊佳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