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市茍堂鎮南方溝村
暮春時節,走進新密市茍堂鎮南方溝村,連片的金銀花隨風搖曳,漫山蒼翠間飄散著淡淡藥香。作為岐黃文化發源地,這個曾以傳統農耕為主的偏遠村落,如今依托岐伯山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文化鑄魂、產業強基、生態賦能”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的家鄉》本期
走進新密市茍堂鎮南方溝村
千年岐黃圣地,中醫藥文化活化石
南方溝村的歷史可追溯至黃帝時代,作為岐伯的第二故鄉,這里留存著岐伯泉、岐伯廟、岐伯墓等遺跡,被譽為“中醫藥文化活化石”。近年來,南方溝村深入挖掘和傳承中醫藥文化,在打造中華醫祖岐伯祭拜大典這一文化品牌的同時,還建設了果蔬采摘園和中草藥養生體驗基地等旅游項目,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不少游客告訴記者,來這里不僅可以欣賞岐伯山美景,還能夠認草藥、摘野菜,既長知識又放松身心,“在網上看到的,就覺得環境挺好的,來這邊的路也挺順的。”“覺得這里是風水寶地,景色特別好,文化比較深厚。岐黃文化說的就是岐伯和黃帝,他們兩個研究中華的中藥,我對這也比較崇拜,會經常過來看看,希望這里發展的越來越好。”
天然藥庫煥金輝,林間搖曳致富花
漫步岐伯山,金銀花、金花葵、連翹等中藥材在風中搖曳,與山間野生的元胡、葛根等百余種草藥相映成趣。河南中岐黃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鄭旭耀表示,依托岐伯山“天然藥庫”的生態優勢,他們帶動村民參與種植,開發出金花葵茶、金銀花精油等多款產品,年產值突破數百萬元。下一步,他們還將在中醫藥種植的基礎上,加大文旅產業開發,帶動鄉村高質量發展。鄭旭耀說:“我們種植的中草藥有七八百畝,有林下種植,立體種植,種植了有太子參、丹參、射干等等,目前公司經營發展很好。主要投資中草藥種植、加工、銷售,加上康養、文旅,是一個非常好的朝陽產業。”
荒山披綠變金山,村民增收笑開顏
據了解,以前南方溝村地處偏僻,村民大都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村民年收入有限。近年來,該村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目前,村里已種植了金銀花、金花葵、連翹、射干等數百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00余畝。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南方溝村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民的就業和增收,還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村民王根偉興奮地說,村里推行的“中藥材上山、林果上坡、蔬菜在地”模式,不僅讓荒山披綠,更帶動了村民經濟年收入,讓大家對未來生活也更有奔頭兒。 王根偉說: “這幾年我們村的基礎設施和集體經濟都有了較大發展,村民幸福指數非常高。 改種中草藥以后,基本上大面積發展了經濟作物,我們的收入比以前有了較大提高,能提高一千多塊錢。 我們農民都非常有信心,干活兒有奔頭兒,以后孩子們的發展也都有前途,村子開發以后,孩子們不出村都能實現就業。 ”
"一核兩鏈三片區",擘畫振興藍圖
從“窮山溝”到“聚寶盆”,南方溝村的蛻變印證著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站在岐伯山頂遠眺,一幅“一核、兩鏈、三片區”的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南方溝村黨總支部書記劉巧軍信心滿懷的告訴記者,未來,南方溝村將繼續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同時,旅游項目也將繼續升級,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旅游體驗項目。此外,南方溝村還將加強與中醫藥加工企業的合作,形成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并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精髓,植入多元化業態,致力于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劉巧軍說:“我們村下一步定位是‘一核、兩鏈、三片區’,一核我們是以岐黃文化為核心去打造兩鏈,一個是產業種植鏈和中藥材加工鏈。三個片區是,中藥材種植一個片區,然后有機蔬菜種植一個片區,還有就是中醫研學和中醫康養一個片區。通過這三個片區帶動村民的積極性,提高村民收入。”
記者手記
岐伯泉畔的千年藥香,在暮春的暖風中氤氳出鄉村振興的芬芳。站在南方溝村的觀景臺上遠眺,漫山的金銀花與岐伯廟的青瓦飛檐若隱若現,仿佛黃帝時代與現代農業在此刻完成時空對話。這個仿佛深藏世外的古村落,正在用岐黃文化的金鑰匙,開啟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當代實踐。難怪南方溝村黨總支部書記劉巧軍信心滿懷地說:“南方溝村將繼續擴大中藥材種植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記者:方正、劉榕
見習記者:蘇成
編輯:趙家祥
統籌:馬松林、王尚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