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初中生家長聊天,總結一下,不外乎2點:
①孩子到了青春期,脾氣真的很大,一說就煩,一煩就怒;
②孩子讀初中了,學習還不放心上,每天渾渾噩噩,糊弄擺爛。
為此,做父母的急死,可孩子呢,淡定如初,跟個沒事兒人一樣!
怎么辦?
我非常理解家長們的心情,也盡己所能“傳授”我在兒子身上“使招”帶來的效果。
譬如:把學期目標拆分法到每天的學習中,看到每天在學習上的進度點滴進行“獎章”行動,然后用“換章”行動,讓孩子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讓他們先嘗到學習甜頭,再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然而,當我把這個方法告訴其他幾個家長,卻不約而同都換來同一聲嘆息:平時太容易滿足孩子了,這個方法,我們家的孩子不care!
相同的回答,不禁讓我深思:現在的娃,從小吃最講究的飯菜,穿最新款的衣服,玩最高級的玩具,站在物質“巔峰”的他們,哪里還有“追求幸福”的動力?!
當孩子在面對需要花下“辛苦”才能獲得學習成就時,他們早早便沒了興趣,躺平、擺爛、不想努力也便成為常態。
這是娃的問題嗎?不,這是“童年富裕癥”在偷偷破壞孩子的內驅力。
01
什么是“童年富裕癥”?
“童年富裕癥”并非醫學診斷,而是對當代教育困境的精準概括——孩子的一切需求被過度滿足,導致其喪失責任感與內驅力。
這類孩子往往生活在“真空環境”中:
極其容易得到的物質享受:從小穿名牌衣服,吃精致飯菜,玩具、文具堆積如山;
極其沒有壓力的精神享受:上學不用擔心遲到,父母會叫早會接送;作業不用擔心完不成,父母會隨時催促,來不及的時候會親自上手;考試不用擔心分數,沒考好,父母會幫助分析原因,找家教找培訓班;甚至連社交矛盾都不用擔心,有問題了,父母出面擺平。
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只需“存在”即可享受一切,也因此,他們自然難以理解“付出與收獲”的關系——
他們將學習視為“父母的任務”,努力等同于“別人的事”。
一位初中班主任曾感嘆:“現在的孩子不缺資源,缺的是‘饑餓感’。他們從未體驗過‘想要卻得不到’的滋味,自然不懂珍惜。”
更嚴重的是,過度保護剝奪了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當他們遇到挫折時,第一反應不是反思,而是等待父母兜底。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成績差?那是老師教得不好;作業沒寫完?都怪家長提醒得太晚。
這種心態,正是學習動力流失的根源。
02
家長的“好心”為何成了“毒藥”?
孩子的“童年富裕癥”,其實是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的3個無意識的心理,悄悄助長的。
補償心理:用“糖衣炮彈”掩蓋問題
當孩子抱怨“作業太難不想寫”時,不少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承諾:寫完就給你吃零食、看動畫片等。
這種“交易式安撫”看似解決了當下的矛盾,實則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學習=痛苦,但可以用娛樂來補償。”
久而久之,孩子會將努力視為“換取獎勵的籌碼”,而非自我成長的機會。
越俎代庖:以“幫忙”之名剝奪成長
“孩子寫作文半小時才憋出兩行?我來幫他列大綱!”
“打卡任務還剩十分鐘截止?我替他畫手抄報!”
生活中,這類場景屢見不鮮。
一位父親坦言,他曾熬夜替兒子完成科學實驗報告,原因就一個:怕孩子被老師批評。
然而,這種“救火式代勞”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你做不到的事,父母會替你扛。
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喪失解決問題的勇氣,甚至將拖延、敷衍視為“合理策略”——反正最后總有爸媽兜底。
過度共情:用“溫柔陷阱”回避責任
考試失利后,家長心疼地抱住孩子說“沒關系,你已經很棒了”,卻絕口不提錯題分析與改進計劃;
孩子因偷懶未完成作業,父母反而安慰“老師批評就批評,別往心里去”。
這種“無原則共情”看似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實則模糊了責任邊界。
當家長習慣把“失敗”輕描淡寫為“小事”,孩子也會認為“不努力”無需承擔后果。
真正的支持,應是在接納情緒的同時,引導孩子直面問題——
例如:“這次沒考好確實難受,但我們一起看看哪里能改進,好嗎?”
這些行為的本質,是用“外驅力”替代“內驅力”。
短期來看,確實能緩解矛盾,但長期卻傳遞了一個危險信號:“你的責任,我來承擔。”
孩子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將努力視為“可選項”而非“必選項”。
換言之,當父母把孩子的責任扛在自己肩上時,實際上是在告訴孩子——你不需要成長。
03
內驅力不是天賦,而是后天養成的能力
總有父母“認命”:我家孩子天生懶散。
然而,內驅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后天環境塑造的。
真正的內驅力來源于兩種核心體驗:
成就感:孩子通過努力獲得認可,感受到“我能行”;
自主權:孩子擁有選擇權和掌控感,明白“這是我的事”。
回看我和兒子約定的“爭章”行動,我恍然覺得:孩子的內驅力,正在一點一點被喚醒。
事實上,我的兒子和大多數普通孩子一樣,是個把玩和休息放在首位的孩子。對他而言,學習的上限和下限就是完成學校作業,爭優太累,墊底不愿,中游蕩蕩,最是舒服。
但在“爭章”行動中,每天臨睡前,我們都會一日復盤,那些約定的學習上的、生活上的規則,優則加,差則扣,進步還是退步,每天一目了然。
而到了月底復盤,看著累積起來幾百個章,他成就感滿滿;而對于扣章方面,也讓他有了直觀的改進方向。
更重要的是,這些章帶來的肯定價值,完全由他自由掌控和支配,那些我們平時不一定會答應的、或者不爽快答應的東西,他都能利用自己的努力,無障礙換取。
如今,兒子獲得感足足:在換章行動中,他已經獲得了自己喜歡的球鞋、喜歡的衣服,以及喜歡的玩具。
在整個過程中,他越來越感受到“我能行”和“我愿意”。
與我而言,肉眼可見地,我看到了他成長與進步。
不用再催他快點寫作業了,因為他知道,如果晚點會扣章,如果早點,能加章;
不用再擔心他早上墨跡了,因為他知道,早一分鐘出門和晚一分鐘出門,意味著加章和扣章;
不用再求著他做課外練習了,因為他知道,每多做一個課外練習,他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
在爭章行動中,他學習動力滿滿。
內驅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需要后天的引導,一點一點解開“封印”,最后附在孩子的骨髓里,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創造者”。
04
打卡訓練:讓努力“看得見”
若說內驅力是引擎,打卡訓練則是啟動引擎的鑰匙。這一模式之所以有效,關鍵在于它解決了三大痛點:
1. 目標拆解:化“遙不可及”為“觸手可及”
例如:將“期末考進前十名”的大目標,拆解為“每天背10個單詞”“每周完成一套模擬卷”等小任務。
孩子每完成一項打卡,都能獲得及時反饋,避免因目標過大而產生畏難情緒。
2. 即時反饋:用“小勝利”積累自信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短期反饋更敏感。
打卡任務通常題量適中,孩子完成后可立即獲得成就感。
3. 社群互動:從“孤軍奮戰”到“共同成長”
也可以加入打卡小組或與同學結伴學習,能激發孩子的競爭意識和歸屬感。
當孩子看到別人都完成了任務,他也會不好意思偷懶了。
孩子天生具有自我發展的潛能。為人父母的任務不是替他奔跑,而是為他點亮前路的燈。
當孩子意識到努力不是為了取悅父母,而是為了成就自己時,內驅力的火種便會自然燃起。
改變或許艱難,但請記住:今天的“放手”,正是為了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穩、更遠。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
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