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意濃,大地披綠裝
眼下,正值春播春種的黃金時期
崇州水稻育秧正熱火朝天地進行
今年,崇州計劃種植水稻32萬畝
目前已經完成水稻育秧面積20萬畝,占62.5%
預計4月底完成
試種新品種 助力增產增收
一粒好種,千粒好糧。日前,位于崇州的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里,崇州長江上游優質糧油中試熟化基地里正在試驗示范展示800余個水稻新品種。
這里的試驗田可不一般,承擔著省級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種植示范項目、省級農作物品種試驗項目、四川省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崇州市水稻新品種展示項目等重任......
2025年,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省種子管理站共同努力,征集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水稻品種)、國家長江上游水稻核心展示、中國水稻所等30多家科研院校(所)和近50家種子企業育成的水稻新品種在這里進行集中示范展示。
800余個水稻新品種在這里“打擂比武”。試驗人員從水稻的全生長周期,詳細了解各水稻品種的生育期、整齊度、適應性、豐產性、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表現。
崇州長江上游優質糧油中試熟化基地
負責人楊福明
通過集中試驗展示,將篩選出一批耐肥、抗倒伏、產量高、米質優和抗性好的好品種,實現水稻單產大幅提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智能育秧 增產高效
農田處處染新綠,水稻育秧正當時。
連日來,天府糧倉智能育秧中心的一條條水稻育秧智能生產線正開足馬力進行育秧。
一個個育秧盤經過擺盤、撒土、播種、澆水、蓋土,再經過機器人碼垛后,被轉送到暗化催芽室出苗。從種子進入育秧中心,到運送到田里進行管理,僅需5天時間。
天府糧倉智能育秧中心
相關負責人王伶俐
這里的一條智能育秧生產線,全程只需要兩個人,相比傳統人工育秧,人工效率提高200%以上,效率大大提高了。
這種智能化、流水線培育方式,可以大幅度縮短時間,節省勞動力,培育出來的秧苗密度均勻。與傳統育秧方式相比,不僅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出芽率可提高20%、每畝可節約成本60元左右,而且最大限度規避自然條件下播種育秧風險,提高秧苗素質,實現低耗能、高產出、高效益,推進糧食生產增產高效。
天府糧倉智能育秧中心
相關負責人王伶俐
今年我們服務水稻面積共2萬多畝,預計在20多天內全面完成育秧工作。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們采用了一些新技術,還加入微量元素水溶肥料,來促進種子出芽率,降低10%的漏秧率,確保秧苗品質的同時,也為后期田間插秧做好保障。
作為成都平原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崇州堅決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千方百計穩產擴面,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2025年,崇州計劃糧食種植面積48.2萬畝,產量預計達22.9萬噸。
記者|李卓婕 唐海龍
部分圖|李旭 楊武 朱志宏
編輯|余霞 陳雨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