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周 洲
設計/ 趙昊然
史上最嚴格的電池安全令來了。
工業和信息化部4月3日正式發布了GB 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
這一新規將于2026年7月1日起實施,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與2020年版標準相比,新國標首次將“不起火、不爆炸”從企業技術儲備上升為強制性要求。
舊版標準要求熱失控后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乘員提供逃生時間;新標準則要求電池系統在觸發單體熱失控后,需在至少2小時的觀察期內保持無起火、無爆炸,且所有監測點溫度不超過60℃。
新標準增加了測試項目,包括:
一、底部撞擊測試:模擬車輛托底或飛石沖擊,要求電池包在直徑30毫米鋼球以150焦耳能量(相當于50km/h車速)撞擊后,無泄漏、起火或爆炸,并滿足絕緣電阻要求,僅離地間隙≥200mm的商用車可豁免,乘用車全系納入監管。
二、內部加熱片觸發熱失控:新增該測試方法,模擬電池內部短路等復雜故障,相較傳統針刺測試更貼近真實失效模式。同時,針刺速度從0.1-10mm/s調整為0.1-1mm/s,進一步優化測試精度。
三、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規定電池在完成300次快充循環(SOC區間20%-80%)后,需通過外部短路測試,確保不起火、不爆炸。此舉旨在防止高頻快充導致的電池性能衰減和安全隱患。
新增的測試項目主要是模擬真實事故場景,要求電池系統必須具備多層級熱失控阻斷能力,例如通過電芯級阻燃材料、模組級隔熱設計、系統級智能監控等多重防護,從源頭遏制風險蔓延。
從舊標到新標,NE時代新媒體總監、高級分析師張鑫對汽車商業評論表示,對主機廠來說,在電池的防火工藝上要有所調整。
新能源汽車起火一直都是熱門話題,也是消費者最擔心的隱患。
張鑫認為,要做到真正的車輛零起火,主要是做好兩方面防護,一是電芯零起火,二是阻斷電芯起火之后火源的傳遞,也就是零熱擴散。所以,更嚴格的電池安全令涉及到兩個方面的改進,其一電芯方面盡量做到制造不起火的電芯;其二電池的結構件和連接件方面,要求其不僅要滿足基本的一些功能要求,比如說防腐蝕、絕緣,還要防火。
之前一直是通過增加防火材料來實現防火效果,最典型的莫過于增加云母材料,雖然云母的防火性能很好,但是這種材料有幾個致命缺點:云母在使用過程中需要用到背膠;云母需要多片組合,無法完全做到無縫黏貼,對后續的防火埋下隱患。
張鑫稱,有材料企業通過整體的噴涂方案來實現更高的防火要求。
母排是最典型的防火應代表。
通常情況下,電池母排只需要滿足絕緣性能就行。但是在零擴散的要求下,母排不僅要滿足絕緣,還要具備防火性能,尤其是火燒之后需要具有一定的絕緣性能。
母排的防火環境要求最為苛刻、最高,所以如果母排能夠達到防火要求,在電池的底護板上蓋包括水冷板,其防火要求比較容易能夠達到。
噴涂材料主要是高溫成瓷物質,主要包括硅酸鹽、無機陶瓷和包覆納米鋁粉。
其具體的反應機理是,硅酸鹽在高溫環境下會熔融成為高溫粘合劑,與無機陶瓷材料形成一種陶瓷膜,在這個過程中納米包覆的鋁粉會吸收熱量,與氧反應生成氧化鋁,并且自身的體積會膨脹,能夠做到1200攝氏度火燒10分鐘之后,整個母排依然具備初始的絕緣性能,表面完整。
張鑫估算稱,新規要求下,電芯之間和pack上邊的防火和隔熱膜,和以前的防火設計相比,至少要增加1%的成本。
2019年之后,新能源汽車充電起火的案例越來越少,事故起火則難以避免。充電起火是由于均流沒有做好,有的電芯充電快,電流大,發熱把車燒了。
幾家主機廠的電池研發人士對汽車商業評論表示,即使提高了防火標準,如果發生類似小米SU7德上高速公路事故,這個級別的碰撞誰家的電池也扛不住,再好的電芯也不會100%不起火,這不符合電化學原理。
小米SU7標準版的電芯之間就使用了成本并不便宜的氣凝膠來隔熱。
電池研發人士稱,一旦發生高速碰撞事故,鋰電池電芯的隔膜破裂,就會造成短路起火,另外所有的隔熱和防火位置也會變形,這是電化學反應原理,不代表電池不優秀、防火做得不到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