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還田種出
“會呼吸”的黃瓜
探秘青村鎮岳和村生態農業新實踐
秸稈如何處理?生產方式怎么更綠色?
面對農業實踐中這些令人頭疼的問題,《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生態循環發展深入推進”的目標。而在青村鎮岳和村八組的南墻先生試驗田里,踐行目標的生態農業新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秸稈、咖啡渣等“代謝品”與微生物攜手,在黨建引領與科技賦能的交響中,孕育出清甜回甘的生態黃瓜。
從“生態包袱”到“綠色財富”
試驗田的清晨,運輸車穿梭于岳和,將農田的秸稈、咖啡館的咖啡渣、果園的枯枝敗葉等“廢棄物”一一回收。這些曾被視作負擔的物料,即將開啟“重生之旅”。
下填秸稈、咖啡渣的土地首先需要進行土壤處理和開溝,之后才能將秸稈放入。放入秸稈后,會向土地撒入特定菌種加速有機質分解,將混合物轉化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埋入土地的秸稈在菌種的作用下將在耕作層中構建持續供肥系統,有效改善土壤板結。
綠色生產,“自然科學之道”的培育哲學
除了秸稈的大幅利用,始終保持綠色生產,不用農藥、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劑,始終遵循自然科學之道進行培育種植也是試驗田的一大亮點與特色。
進入試驗田必須要穿戴鞋套,防止外來污染。不用農藥,利用大自然一物降一物的原理,間隔種植,作物之間互幫互助,聯合應付病蟲害;不用除草劑,幼苗期保留雜草分散蝸牛取食壓力,成熟期人工除草,不用化肥,埋入的秸稈經過菌群的作用已經可以替代化肥,不用化肥將在極大的程度上減少土壤板結。
自然之味,秸稈利用的“品質答卷”
在秸稈菌肥滋養下,黃瓜展現出自然形態與獨特稟賦,拒絕強行拉直,70%果實呈現10~25°優雅弧度;清甜本真,咀嚼后喉間回甘;生態印記:瓜蒂干花成為“自然成熟認證”。這些“不完美”但“會呼吸”的果實,恰是生態種植最誠實的勛章。
黨建引領,助力生態農業新實踐
在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岳和村黨總支將試驗田打造為“綠色先鋒陣地”。成立黨員專班,專門負責試驗田的運營、宣傳等工作,帶動周邊多個村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100%,消耗了數百噸秸稈等農業廢棄物,減少化學制劑對土壤和水系的污染風險,切實落實上海市生態循環農業示范要求。
岳和村試驗田正書寫生態農業的新可能。未來,南墻先生試驗田將進一步進行技術升級,提升利用效率。岳和村也將加大支持力度,為試驗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報送 :湯衛祎(青村鎮)
編輯:夏陽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