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穩穩矗立在東風著陸場,三位航天員被抬出艙門后,全程坐在特制椅子上接受采訪。這一幕引發無數觀眾疑問:為何這些“太空英雄”連站立都成了奢望?專家直言:“若強行起身,輕則暈厥,重則可能喪命!”
一、失重環境下的生理劇變
在太空駐留數月,宇航員的身體經歷了“巨變”。失重狀態下,骨骼鈣質以每月1%的速度流失,肌肉質量縮減20%以上,如同長期臥床的病人突然下地。
還有就是體液分布的改變——地球上70%的血液集中在下半身,而太空環境中血液均勻分布于全身,導致大腦供血模式徹底改變。
以神舟十三號乘組為例,他們在軌183天,骨骼間隙擴大、前庭功能退化,甚至出現“太空臉”(面部浮腫)現象。這種狀態下貿然站立,血液會瞬間涌向腿部,大腦缺血可能引發暈厥,而脆化的骨骼甚至可能因沖擊力骨折。
二、著陸沖擊的“隱形殺手”
返回艙著陸看似平穩,實則暗藏殺機。即便采用反推發動機減速,著陸瞬間的沖擊力仍相當于從2米高處跳下。對于骨骼疏松的宇航員而言,這種沖擊足以導致腰椎壓縮性骨折。
更危險的是返回艙姿態——神舟十三號雖罕見直立著陸,但多數情況下艙體側翻,宇航員呈倒掛狀態出艙,此時站立如同“倒吊起身”,極易引發腦部充血。
2018年,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返回時艙體翻滾,宇航員奧夫奇寧因未按規定保持坐姿,起身時直接暈厥,搶救兩小時才脫險。
三、 特制椅子的“生命密碼”
中國航天醫療團隊設計的“半臥椅”,實則是保命神器。其45度傾斜角度作用極大。它可模擬子宮蜷縮姿態,分散體重壓力,避免骨骼集中受力;通過逐步調整角度,讓血液緩慢回流下肢;
此外還設計有應急醫療接口,可連接心電監護設備,實時監測生命體征。
這種椅子甚至參考了戰斗機彈射座椅設計,能在轉運途中緩沖顛簸沖擊。神舟十二號返回時,航天員聶海勝曾嘗試站立,僅10秒就因眩暈被扶回座椅——這恰恰證明了保護措施的必要性。
四、從“坐椅”到行走
坐椅子只是康復第一步。宇航員返回后需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隔離期(1個月):在無菌環境中恢復免疫系統,避免“太空休眠病毒”爆發;
第二階段水療康復(2個月):利用浮力逐步重建肌肉記憶;
第三階段重力訓練(3個月):通過離心機模擬超重環境,刺激骨骼再生。
楊利偉2003年僅飛行21小時,恢復期僅需一周;而駐留太空一年的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花費兩年才完全適應地球重力。
中國航天在返地安全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神舟十三號將返程時間從24小時壓縮至9小時,減少太空生理損傷;艙內傳感器實時傳輸生理數據,地面醫療團隊同步制定康復方案;
航天員出艙前,醫監醫保人員已攜帶便攜式ICU設備待命。讓英雄坐著接受掌聲,不是軟弱,而是對生命的敬畏。從特制座椅到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統,中國航天正用科技的溫度,守護著每一次星辰大海的歸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