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事業編,是出了名的鐵飯碗,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基本都能熬到退休。各地事業編制類型冗雜,為了更好的促進單位發展,國家出臺了政策清理。
《事業單位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對五類非核心公益服務崗位實行編制剝離。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同時,也能看出國家對于編制整合清理的決心。
一、移除編制的五類崗位
1、后勤服務類崗位
在事業單位中普遍存在,某省級機關服務中心下轄的餐飲部,常年維持著50人的事業編制,每年財政支出逾600萬元。
這些崗位的工作性質與企業后勤服務完全趨同,卻享受著體制內的保障,形成明顯的制度雙軌制矛盾。
2、生產經營類崗位
典型代表是各級機關印刷廠。某地級市機關印刷廠在編員工120人,2023年人均產值僅為同規模民營印刷企業的43%。
這類單位既占據事業編制資源,又在市場中與民營企業進行不平等競爭,扭曲市場秩序,放開編制更有利于市場經濟的公平。
3、技術輔助類崗位
如圖書館數字化加工人員、實驗室設備維護工程師等,其工作具有高度市場化特征。編制內效率低下的情況太普遍,轉外包之后經濟和效率雙提升。
比如說北京市屬某科研機構的信息化維護團隊,外包后服務響應速度提升70%成本下降35%,印證了市場化服務的效率優勢。
4、培訓教育類崗位
這次的編制改革聚焦在非學歷教育領域,各單位部門的培訓管理場所,年度使用次數低,但編制內養了很多閑人,無疑都是對財政的浪費。
某部委下屬培訓中心,常年占用80個事業編制開展收費培訓,年培訓收入超2000萬元卻無需納稅,這種"體制內企業"的存在嚴重破壞市場公平。
5、咨詢服務類崗位
包括法律咨詢、工程咨詢等專業服務,編制內員工接編制內項目,沒辦法保證工作的公平,其中的暗箱操作更是稀松平常。
某省級規劃設計院,保留30個事業編制從事商業性規劃設計,其項目報價比市場均價低40%,這種隱性補貼擠壓了民營設計機構的生存空間。
二、取消編制后初見成效
1、政事分開得到徹底貫徹
某市將機關后勤服務整體移交市屬國企后,服務滿意度從72%提升至89%,人工成本降低28%。
印證了專業化分工的效率提升,這種改革破解了事業單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角色沖突。
2、財政使用效率越來越高
以東部某省為例,五類崗位剝離后每年節省財政支出12億元,這些資金被重新配置到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核心公共服務領域。
公共財政的"好鋼"真正用在了"刀刃"上,企業不養閑人,國家同樣也不養閑人,只有把財政用在關鍵地方,才能保障地區和國家的發展。
3、盤活了事業單位創收能力
西南某省完成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后,相關行業市場主體數量兩年增長47%,行業營收年均增速達21%。
不難看出,在國家財政的托底下,創收型事業單位普遍擺爛,轉企后創收水平猛漲,充分證明破除體制壁壘對市場經濟的激活作用。
三、國家改革的根本重點
事業單位編制的改革,不是國家為了節省財政的一刀切。更多的是想要促進事業單位發展,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溫水煮青蛙的行為終究是不可取的。
事業單位轉企后,既解決了公職人員的擺爛,也能更好地促進市場經濟。公職人員如果全靠企業養活,老百姓對他們的不作為真是忍不了一點。
大家覺得哪些還有哪些崗位,也應該從事業編制中移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