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動汽車越來越普及,而電池安全始終是縈繞在消費者心頭的關鍵問題。就在近期,一則重磅消息引發行業內外高度關注:電動汽車電池新國標正式公布,并確定將于 2026 年 7 月正式施行。
2025 年 3 月 28 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精心組織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 ——《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業已獲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按照規劃,將于 2026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落地實施。(新浪財經0416)
這里有個細節值得大家留意,對于新申請型式批準的車型,自 2026 年 7 月 1 日起就必須嚴格遵循該標準開展相關工作;而那些已獲得型式批準的車型,則給予了 1 年的緩沖過渡期,從 202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執行新國標。
小夏不禁回想起近幾年頻發的電動汽車自燃事件,電池安全問題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大家對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愈發重視。而此次新國標重磅登場,諸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想必能夠化解不少痛點。畢竟,更嚴格的標準意味著未來類似的隱患有望得到有效遏制。
與 2020 年版國家標準相較而言,此次新國標在多個核心層面實現了重大突破與變革。首當其沖的,新國標在測試項目的布局上,創新性地新增了電池底部撞擊測試以及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兩項關鍵內容。
讓小夏來形容就是,新國標新增的底部撞擊測試,堪稱動力電池版的“胸口碎大石”。直徑30mm的鋼球以150J能量,也就是相當于30kg鐵錘半米高空砸落三次重擊電池包,檢驗其能否扛住碎石飛濺、坑洼托底的致命威脅。
快充方面,小夏記得很多車企廣告打得響亮,“充電15分鐘,續航400公里”,不過新國標用一道鐵律為行業劃出安全紅線:任何宣稱能在20%-80% SOC(荷電狀態)區間15分鐘內完成充電的電池,必須經受300次快充循環+外部短路測試的終極考驗,全方位筑牢車內人員的生命安全防線。
新國標還明確了適用范疇,即本標準僅精準適用于電動汽車用動力電池,非驅動類電池并不在其列。與此同時,標準進一步完善了絕緣電阻要求,特意增加包含交流電路電池系統的絕緣電阻要求,還順勢提升了擠壓測試要求,額外增添絕緣電阻相關判定條件,從各個細微之處夯實電池安全根基。
有專業人士表示,這三項標準針對的都是提升電池本征安全。雖然去年5月的征求意見稿中就已要求熱失控‘不起火、不爆炸’。這次征求意見稿更是技術標準的歷史性跨越,從“推薦性”到“強制性”,同時也為頭部企業壁壘加固,倒逼企業加速高安全性技術路徑落地,更是從“中國標準”到“全球標桿”,確定了在全球新能源產業中技術的話語權。
專家認為,新國標通過嚴苛測試公開保障電池安全,能夠緩解公眾對新能源車自燃風險的擔憂。對行業而言,新規可能增加中小企業的研發成本,短期內或引發行業洗牌,但長期來看,安全性能提升將降低保險、運維等隱性成本,為行業創造更大價值空間。
小夏可以預見,新國標對電池安全的全方位嚴苛要求,將推動檢測技術向多維度、高精度、智能化迭代。對消費者來說存在著巨大的隱形福利,比如符合新國標的車型保費有望下降、電池終身質保剔除“熱失控”免責條款、電池健康監測系統能提前48小時預警風險、煙霧報警+排風系統確保5分鐘內完成乘員艙空氣循環,把有毒煙氣傷害降到最低等等。由此國內新能源產業也正從“速度競賽”轉向“質量躍遷”。
若站在投資的視角,這場由新國標引發的安全革命,或許正是一個重要的窗口,對于投資來說也是一個大利好。新能源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其質量升級意味著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顯著提升。對于投資者而言,不妨將目光投向這些主題基金,搭乘新能源產業 “質量躍遷” 的快車,分享這一時代紅利。
溫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為個股推薦。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