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最了解中國的,還得是中國的對手。BBC轉性后,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吹,最近他們發了一篇文章,向不明白關稅戰本質的美國人解釋了一下,為什么中國不在關稅問題上向特朗普低頭,原因非常之簡單,因為現在的中國,就沒有低頭的必要。
美國政客篤信“極限施壓”的威懾效果,認為中國會像日本簽署《廣場協議》般妥協。但中國在2025年關稅戰中祭出“對所有美國商品征收34%關稅”的反制措施,讓美股市值48小時蒸發5.4萬億美元。中國早就看透了美國“極限施壓,遏制發展”這一行動的本質意圖并且深度思考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優勢。
首先第一個優勢就是中國具有極強的戰略定力。
中國對美出口僅占GDP的2%,卻掌控全球90%的稀土加工、65%的鋰電池產能。當特斯拉因關稅成本飆升股價跳水,中國通過“內循環”戰略培育出4億中產消費市場。這種“你中有我”的格局,使得美國145%的關稅如同揮刀斷水。歐盟企業反而加速在華布局,波蘭光伏企業依賴中國組件實現830%的增長率,印證了中國產業鏈的不可替代性。
其次就是中國在時間軸上已經用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思維,完成了戰略準備。比如我國在半導體領域投入萬億專項資金,5年內建成28納米自主產線;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60%,倒逼全球車企轉型。可以說特朗普的貿易戰是在上臺后兩個月下的決定,而我國為了這短短十天的貿易戰已經做了將近十年的規劃。美國人想打多久就打多久,看誰先撐不下去。
最后就是多邊主義的杠桿效應,當美國副總統萬斯赴印度施壓時,中國正與歐盟啟動電動汽車價格承諾談判,與金磚國家構建數字貨幣結算體系。這種“你打單邊,我拓全局”的策略,使中國在WTO框架下獲得118國支持。沙特、巴西等資源國選擇人民幣結算能源貿易,重創了美元霸權的地基。
美國智庫始終困惑于中國的“不按套路出牌”:期待中的“妥協信號”變為稀土出口管制,預設的“市場恐慌”反促A股科技板塊暴漲。所以他們把中國的戰略忍耐當成了戰略軟弱,低估了中國的工業實力和糾錯能力。
現在BBC直接把現實擺在所有美國人面前,中國備戰了十多年,而且還在工業上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你特朗普突發奇想的關稅戰,憑什么能打敗中國?他們就擺明了告訴你:“中國不需要妥協”。
正所謂高端的獵人往往以獵物的姿態出現。特朗普在加關稅之前,看中國像是獵物,實際上中國已經準備了大量陷阱,構建起了完整的關稅戰免疫系統,通過RCEP實現區域內零關稅、借“數字絲綢之路”繞過傳統貿易壁壘。
2018年關稅戰加速了中國芯片自主,2025年145%的關稅反而促成中歐新能源聯盟。當美國在“遏制-反制”的螺旋中耗盡籌碼,中國正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重構全球化規則。這或許印證了修昔底德陷阱的破解之道:真正的戰略威懾,不在于摧毀對手,而在于讓對手意識到摧毀你的代價遠超收益。中國用二十年的韜光養晦,換來了今日“以戰止戰”的底氣,這或許真正值得美國恐懼的“東方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