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前幾天寫了一篇保護孩子心靈的文章,收到了好多私信,其中有不少家長這樣留言:
相信這樣的話,你一定聽過,甚至可能自己也這樣抱怨過:
“我們小時候誰沒挨過打?不照樣活得好好的?現在的孩子罵兩句就抑郁、厭學,是不是太矯情了?”
作為一個85后,今天我想說出這背后的真相——不是過去的孩子更“抗揍”,而是他們的痛苦,根本不被允許表達。
一:不是沒有心理問題,而是那個年代“心理問題”不配擁有姓名
你以為80、90后的童年真的沒有心理問題?錯了,只是那個年代沒人關心“心理健康”。
那個年代的情緒問題,都被貼上了別的標簽:
孩子被打后變得孤僻,會被夸“終于懂事了”;
-孩子因為恐懼而尿床,會被罵“沒出息”;
-孩子厭學、逃課,只會迎來更狠的棍棒……
不是沒有傷害,而是傷害被當成了“成長必經之路”。
其實,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童年時期的暴力對待,與成年后的焦慮、抑郁、低自尊密切相關。
只是那個年代,沒人會把“不開心”當回事,更不會承認“打罵教育”有問題。
二:為什么我們“沒瘋”?
因為全社會一起“瘋”
或許你會說:那又怎樣,現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嗎?也沒動不動就崩潰了……
浩源媽媽想說:過去的嚴厲教育之所以沒讓一代人崩潰,是因為:
1:統一標準:家家都打孩子,你不會覺得自己特別慘。
2簡單世界:成績不好大不了打工、種地,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全方位否定人生價值。
3:自由放養:雖然在家挨打,但出門爬樹、下河、瘋玩一整天,情緒有發泄的出口。
現在的孩子呢?
在家被父母24小時“精細化管控”;
在校被老師用成績排名PUA;
在社交網絡被同齡人的“完美生活”隱形比較;
壓力無處不在,卻無處可逃。
三:痛苦從未消失,只是代代相傳
很多人說:“我小時候挨打也沒記恨父母啊!”
但事實上,那些未被處理的創傷,往往通過另一種方式延續:
明明想對孩子溫柔,失控時卻下意識揚起巴掌——像極了當年的父母;
對孩子說“不許哭”時,突然想起小時候自己被罵“矯情”的場景……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代際傳遞”——我們終究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不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童年的烙印早已刻進骨髓。
四:不是孩子變脆弱
而是我們終于聽見了他們的哭聲
所以,不得不承認一個真相:
過去的孩子不是“沒事”,而是他們的痛苦:
被當成“矯情”忽略,
被“誰不是這樣過來的”合理化,
甚至被“打你是為你好”美化成愛……
現在的孩子“一罵就抑郁”,也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他們敢于反抗。
這時候肯定又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就是被慣壞了!”
但事實恰恰相反——他們不是更脆弱,也不是被慣壞了,而是更清醒:
他們知道壓抑不是堅強,沉默不等于健康;
他們拒絕接受“打你是為你好”的強盜邏輯;
他們敢于說:“你們給我的愛里,藏著讓我窒息的傷害。”
社會也終于承認“心理傷害也是傷害”;
我們也終于知道,教育不是“打服”,而是“理解”。
五: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孩子
浩源媽媽覺得與其爭論“打罵教育有沒有用”,不如問問:
我們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
是一個恐懼權威的“乖孩子”,還是一個敢于表達需求的完整的人?
教育的終極答案,其實很簡單:
允許孩子哭鬧,而不是命令他“憋回去”;
接納他的失敗,而不是羞辱“你怎么這么笨”;
給他自由奔跑的童年,而不是用補習班填滿每一分鐘。
最后我想說:“以前的孩子挨打卻沒事”,根本是一個殘酷的錯覺。
不是暴力教育沒問題,而是那個時代的孩子,連喊疼的資格都沒有。
現在的孩子敢于抑郁、敢于反抗,恰恰是時代的進步。
我們終于開始承認: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而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獨立個體。
對于“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卻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你怎么看呢?
你小時候挨過打嗎?它對你造成了什么影響?
如果你是父母,你會完全復制自己的童年教育方式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