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歷史像一軸長卷,記錄著祖輩遷徙、奮斗的軌跡;家鄉的歷史像一面旗幟,召喚著后輩追尋根源、血脈的共鳴。
在第三屆“義渡”文化節開幕前夕,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學子走出校園,走進家鄉,了解“義渡”由來,感受本土“義渡文化”魅力,領悟“義”之精髓。
四年級學生走進重慶工業博物館。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供圖
二年級的“小傳承人”們開啟了一場指尖上的非遺奇妙游。在歡聲笑語中,眾人化身“剪紙小匠人”和“麻餅點心師”。
“咔嚓咔嚓”的剪紙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捏著彩紙左折右疊,小心翼翼地揮動著剪刀。轉戰麻餅工坊,孩子們秒變“面粉畫家”,親身體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
孩子們化身“剪紙小匠人”。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供圖
三年級“小歷史學家”們走進大渡口區博物館,開啟“義渡”尋蹤之旅。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北宋鄉紳免費擺渡、青石碑文鐫刻不收分文的承諾等故事一一在孩子們面前展開。
三年級學生走進大渡口區博物館。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供圖
四年級“小鋼鐵俠”們走進重慶工業博物館,觸摸重鋼百年脈動。展館內,1938年煉出的第一爐鐵水影像前,孩子們發出驚嘆:“原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老式軋鋼機旁,他們踮腳觀察齒輪咬合和斑駁的鋼鐵紋路。
四年級學生走進重慶工業博物館。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供圖
伴著《獻花曲》,五年級的學生代表和大隊委們緩步上前,將承載敬意的鮮花獻給為國家、為民族犧牲的烈士們。
五年級學生前往大渡口烈士陵園獻花。大渡口區鈺鑫小學校供圖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非遺剪影到鋼鐵記憶,從“義渡精神”到英烈風骨,這場文化尋根之旅,讓“義”字不再停留于課本,化作血脈里的精神烙印。鈺鑫小學將舉辦更多類似的活動,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歷史溫度,傳承家鄉文脈。(晏紅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