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財經報道,韓國財政部周三表示,財政部長崔相穆將于下周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包括美國新進口關稅在內的貿易問題舉行會談。韓國財政部表示,此次會面將在崔相穆為出席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而訪問美國時進行,目前正在討論日程和參加者等細節。在計劃中的會晤之前,美國方面表示有意與韓國展開貿易談判。本月早些時候,特朗普對韓國、日本和其他幾個國家征收了高額的“對等”關稅,但后來宣布暫停新措施90天,以便進行談判。
韓國汽車制造業(資料圖)
韓媒分析認為,美國急于談判的意圖顯而易見——先與韓國和日本等“比較容易應對”的國家談判、取得成果,以此證明美國“貿易政策的正當性”,進而迫使其他國家效仿,幫助美國突破困境。“貝森特催促韓國,極力推動快速談判。”韓國《韓民族日報》指出,“如果韓國被美方帶亂節奏而被動應對,恐怕將被迫接受美方的無理要求。”
《韓民族日報》稱,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令外界對談判提速感到擔憂;談判究竟能帶來多少實際收益,也存在疑問。
據韓聯社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1日暫緩對除中國以外的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對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稅率則升至145%,中國征收報復性關稅予以反制,兩國關稅摩擦持續升溫。鑒于美國關稅潛在風險猶存、美國對華關稅措施或致中國對美出口減少,韓國對華中間產品出口勢必受到沖擊。韓國對華出口中有78.4%來自中間產品,其中半導體、顯示器品目在高技術中間產品中占逾九成。若美國對華關稅措施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減少,中國對韓國中間產品的需求將隨之降低。
港口碼頭(資料圖)
綜合韓聯社、《朝鮮日報》等韓國媒體4月15日報道,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第二階段第十一輪談判于4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中韓自貿協定于2015年正式生效,是中國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首個簽署并實施的自由貿易協定。協定涵蓋貨物、服務、投資及相關規則等多個領域。協定生效以來,雙邊經貿合作日益緊密。韓國貿易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2600億美元,中國仍為韓國最大貿易伙伴。
近幾年,由于韓國在政治上波動很大,中韓之間形成了一種說法,叫“政冷經熱”,意思是,政治上平淡,但經濟上卻仍舊火熱。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則是中國的第四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歐盟和東盟)。在中韓雙方的經貿合作中,韓國對中國的依賴度更高。中國占韓國貿易總額的20.3%,而韓國僅占中國貿易總額的4.8%。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使得韓國在經濟政策上不得不謹慎對待中國市場,中國既是韓國的重要客戶,也是供應鏈上的關鍵環節。
2025年4月15日,駐韓國大使戴兵在《韓民族日報》發表題為《關稅戰沒有贏家,保護主義沒有出路》的署名文章,闡明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看法。文章指出,美國此舉毫無道理、也不對等,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強調中美經貿關系本質是互利共贏,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國際公平正義;呼吁中韓雙方共同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駐韓美軍基地(資料圖)
全球化不確定性影響合作韌性。若美國金融市場動蕩,或經濟陷入滯脹,其關稅政策或轉向緩和,但中韓仍需為最壞情況做準備,不受一時一事的干擾。總之,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既是危機,也是中韓深化合作的契機。兩國需以供應鏈安全為紐帶,以自貿協定為框架,構建更具韌性的經濟伙伴關系。對于韓國而言,疏遠中國的代價遠高于短期妥協;而中國也需展現更大誠意,通過開放市場與技術共享贏得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