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1945年漢字會在越南被徹底拋棄。
說真的,我第一次去越南河內旅游時就有點懵:路邊店鋪全是拉丁字母招牌,地鐵、公交站也是一水兒的“ABC”,要不是耳邊聽著越南話,我還以為自己走到了東歐哪個小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出“文化斷裂”的歷史大戲,看看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想象一下——2000年的漢字傳統,一朝說斷就斷
越南跟漢字結緣,那得追溯到公元前111年,也就是漢武帝揮軍滅了南越國之后。從那時候開始,漢字就在越南扎了根。幾乎所有官方文件、文人詩作,甚至是寺廟碑刻,全都離不開這套中國來的方塊字。
這么說吧,從東漢到清朝,越南用漢字的時間,比有些中國朝代還長
可問題就出在近代。1887年法國殖民越南,把整個國家納入法屬印度的體系,也把一種叫做“國語字”的拼音系統帶了進來。
這個系統用拉丁字母寫越南話,是17世紀一位法國傳教士搞出來的,原本就是為歐洲人學越南語用的。
說白了,就像今天我們學日語先用“羅馬音”拼讀一樣。
可是你猜怎么著?法國人非但沒有把“國語字”當工具,反而把它當成武器。他們想用這套系統,一刀切斷越南與中華文化的臍帶
越南歷史學家陳仲金在《越南簡史》里就提過:推廣國語字的真正目的,是便于法國人統治。換句話說,讓你讀不懂祖宗留下的東西,自然也就忘了你是誰。
再難也得選個“好學”的——革命政權的語言抉擇
到了1945年,胡志明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了,緊接著就得做一個重要決定:繼續用漢字和喃字(越南古文系統),還是全盤采用國語字?
這不是個輕松決定。畢竟漢字承載了太多歷史、太多文化認同。但越南那會兒窮得響叮當,全國識字率不到5%。想普及教育,靠漢字那效率……說難聽點,真不現實。
南洋理工大學的劉宏教授研究指出,當時推廣國語字能極大提升識字率。因為這玩意兒拼音直白,三五個月就能寫封家書,不像漢字,得背幾百個才入門。
于是,胡志明在1945年簽署了“第39號法令”,明確規定:國語字為越南唯一官方文字,漢字、喃字統統退出歷史舞臺
我當時看到這個法令的時候,有點震撼:這可是兩千年傳統,就這么說斷就斷,得多大的政治魄力和文化決斷?
短痛換長利?識字上去了,文化卻斷了
決定做下去了,效果也立竿見影。短短20年,越南的識字率飆升到70%以上,成了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樣板。
可以說,國語字的推廣,確實讓越南甩掉了“文盲包袱”,為后來工業化和城市化打下了基礎。
但——是的,又來了“但”字。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密鑰。今天的越南大學生,能讀懂漢文古籍的,不到0.1%。那些記載越南歷史、哲學、詩歌的古籍,現在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跟外星文一樣。
去過河內國家圖書館的朋友應該知道,那兒藏了大量用漢字寫的《大越史記》《阮朝實錄》,可工作人員告訴我,能來讀的人,一年都沒幾個。
文化,像是斷了層皮。
從地圖上看,這也是一場“地緣語言”的較量
越南是一個“地緣雙頭夾擊區”——北邊是中國,南邊是法國曾統治的勢力范圍。拉丁字母系統的進入,說白了就是歐洲殖民地的“文化下沉”,再加上地緣位置恰好能“傳進來”,一拍即合。
所以語言演變背后,其實也藏著地理與政治的雙重邏輯。
我更傾向于認為,越南廢除漢字,是一個時代下的“被迫理性選擇”。識字是國家的剛需,現代化是現實的壓力。可這選擇的代價,卻是文化記憶被人為中斷。
說到底,語言是個國家的“文化編碼器”。你用了什么字,也就意味著你打通了哪段記憶。
各位領導,你們覺得呢?
如果是你,在文化傳承和識字效率之間,你會怎么選?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