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雪丫口”,風雪是它的名字,也鍛造著它的精神。
坐落在海拔3150米的高黎貢山深處,這里是連接怒江州府瀘水和邊境小鎮片馬的關鍵“咽喉”,也是云南聯結古今中外的一把“鑰匙”。翻開歷史書本,越過崇山峻嶺,透過層層迷霧,從一心守護邊疆的邊防哨所,到駝峰航線的崢嶸往事,再到如今中國減貧的怒江樣本……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里落下驚鴻一筆。
近日,怒江峽谷,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如巨屏相峙,兩岸絕壁新綠初綻、雪峰殘白、山花艷烈,古樸的村莊點綴其間,與粗獷的高山峽谷相映成趣,構成一幅春日里的絕美畫卷。彭奕凱 攝
(一)
高黎貢山如巨龍蜿蜒聳立在中緬邊境的群山之間,重巒疊嶂、莽林層層,綿延至瀘水,突如刀削斧劈,在雄偉的群山之巔剪出一個“V”型的剪刀口,這個剪刀口是從怒江到片馬的必經之地。
在這里,屹立著一座被稱為“鋼鐵”的哨所,忠誠守護著大山里的過客和自然界的精靈。
這便是片馬“風雪丫口”。在這海拔3150米的埡口,年降雨量2500毫米以上,最大風力達到25米/秒,年平均氣溫僅6.7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可達零下20攝氏度,常年濃霧緊鎖,年日照不足1000小時。由于氣候多變、風高雪急,埡口周圍的植物常年被狂風掃蕩,但仍保持著挺立的姿態。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大雪漫天,小小的埡口便成了一座“雪山”,故冠以“風雪”之名。
當我們驅車而來,已是人間四月天,但這里大雪封山的日子剛剛結束,沿蜿蜒崎嶇的山路爬行而上,汽車剎車過熱報警了。從瀘水市區開過來,天氣好最快也得兩個多小時。從地圖上看,這段山路仿佛擰成了一團麻花,九曲十八彎都不足以形容。
這么難以抵達的地方,這么艱苦的環境,是什么讓人無論風霜雨雪,都要堅決守護?
在這個距離邊境線僅20公里左右車程的埡口,承載過中華民族面對外強侵略頑強不屈的抗爭,見證著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20世紀初,英國侵略者一手制造了震驚世界的“片馬事件”,通過強取豪奪的方式,妄圖侵占中國這片美麗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妄圖阻斷反法西斯同盟歷經千辛萬苦開辟的駝峰航線。中國軍民奮起反抗,“風雪丫口”幾易其手,最終他們用血肉之軀將侵略者趕出去,片馬“風雪丫口”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
站在如今“風雪丫口”專門豎立的“鋼鐵哨所”石雕前,仿佛仍能聽見和看見這風嘯山鳴中的金戈鐵馬、炮聲硝煙。走進哨所的辦公房,由于常年缺乏陽光,一股發霉的味道撲鼻而來。很難想象,在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和辦公條件下,一代代邊防衛士,接力守護了近70年。
1956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41師4團2連派一個排進駐片馬埡口,成立“風雪丫口”哨所。當時的“風雪丫口”不通車、不通電,物資供給困難。1963年,“風雪丫口”被國防部授予“鋼鐵哨所——風雪丫口排”榮譽稱號。1964年7月,解放軍報以《鋼鑄的哨所,鋼打的戰士》為題發表長篇通訊,并配發評論員文章,號召全軍向“風雪丫口”排學習。1983年,邊防體制調整,“風雪丫口”哨所編入怒江州公安邊防支隊。
3月27日在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拍攝的一景。彭奕凱 攝
(二)
我們翻越“風雪丫口”,一路下山來到了名為片馬的邊境小鎮。
片馬自古以來屬中國領土,“片馬”在景頗語中意為“碼板子的地方”。這里地理條件特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較多,氣候具有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顯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的特點,具有立體氣候的顯著特征。
坐落在這座邊境小鎮上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片馬人民抗英勝利紀念館”和“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它們共同講述著這片天空下不屈的歷史。
兩個紀念館還共享同一個園區,其中,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是目前國內唯一陳列駝峰墜機殘骸的展館,其內部展出的珍貴實物與詳實照片資料,不僅是記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珍貴文物,也是中美兩國人民同仇敵愾、抵御法西斯的歷史見證。
怒江駝峰航線紀念館總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9平方米,內部展出了修復后的C-53墜機原型,還展出了怒江州境內其他31架墜機的飛機殘片殘骸和發動機、“駝峰航線”飛行員犧牲前所穿的衣物、佩戴的名牌,以及相關照片和資料。
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切斷了同盟國援助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唯一一條通道——滇緬公路。中國和美國商議,決定在中國航空公司原來的“昆明—加爾各答”航線的基礎上,開辟后來稱為“駝峰航線”的空中補給走廊,用這條航空線路繼續為中國提供抗戰物資。由于航線要飛越被視為空中禁區的喜馬拉雅山脈,下方群山聳立似駝峰,飛機在其間穿行,故此得名。
這是歷史上的又一個“二萬五”。運往中國的戰略物資需要在兩個月內從美國運到印度加爾各答港;之后,由卡車運往汀江空軍基地;再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從“米軌”鐵路運輸到達印度汀江和阿薩姆邦;再從印度阿薩姆邦經“駝峰航線”運往中國昆明,而后轉運至重慶——全程二萬五千多公里。
珍貴的歷史照片資料顯示,“駝峰”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一個形似駱駝背脊凹處的山口,是中國至印度航線的必經之處,海拔高于當時美國主要裝備機型最大爬升高度。機體龐大的C-48運輸機,在“駝峰航線”的崇山峻嶺之間顯得像一個小玩具。
這片空域的空中氣流經常不穩,飛機顛簸嚴重,在高山峽谷中,有時一股強大的氣流可以把飛機突然上下拋擲500米到1000米,飛行員根本無法控制。同時,由于地處歐亞大陸三股氣流交匯點,每年5月到10月航線沿途常有暴雨肆虐,還有亞熱帶狂風,以及瀾滄江、怒江的狂濤,“駝峰”飛行中的天氣瞬息萬變,艱險難測。
800公里航程、7000米海拔、3大強氣流團、150萬小時飛行時間、71042噸月空運量紀錄、65萬噸總運量、1500余架飛機損失、2000多名飛行員犧牲……這條堪稱世界上最艱險的航線,為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3月28日在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拍攝的怒江第一彎。彭奕凱 攝
(三)
怒江因江水奔涌之聲好似咆哮怒吼而得名,也正如這滔滔江水的怒吼——在這片土地上,從反法西斯斗爭,到脫貧攻堅戰役,歷史與現實在這里交匯,昭示著光明的未來。
怒江曾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脫貧攻堅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世界的目光再次向這里聚焦。
2025年3月29日,“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在云南省怒江州舉行,與會嘉賓圍繞全球減貧事業發展、怒江脫貧攻堅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分享。
在全球局勢復雜多變、發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減貧治理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脫貧攻堅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為全球減貧事業樹立了典范。
在云南省,全省933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第二次實現“一步跨千年”,民族地區整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風暖,幸福長。春風再次吹散了“風雪丫口”的冰雪,高山上下、怒江兩岸迎來又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