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高中”的存在價值不應被簡單否定,但其發(fā)展模式亟待轉型。
作者 | 郭 鳳
有時,一些老師會跟我“吐槽”:看到其他老師曬出的滿滿收獲,會產生對自己成長發(fā)展的焦慮。對于老師們的焦慮,我感同身受。畢竟曾經我對于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成長也是迷茫的。但現(xiàn)在,我的內心是平靜的。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成長的方向,知道成長的路徑不止一條,要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來。用好下面這“五力”,在最適合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里過好自己的教育人生。
1
修煉情緒力,讓焦慮隨風去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堡的將領更強大。”我們應當以更溫柔的方式,與自己的情緒對話。負面情緒之下,其實隱藏的是我們對自我成長的渴望與追求。
給自己一顆“定心丸”。告訴自己,教育的旅途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每一步都需踏實,每一刻都需珍惜。不必急于求成,更不必因一時的停滯而否定自己。嘗試“目標瘦身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目標和計劃淹沒,但請記住一句話:“少即是多”。可以制定幾個真正對自己成長有幫助的目標,比如,就挑一本經典教育類書籍,啃透了,比囫圇翻十本都強。或是專注于提升某一項教學技能。這樣精力才能更加集中,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成為“時間管理小能手”。在忙碌的教學生活中,為自己留出一些“靜心時刻”。不管是讀書、思考還是備課,都得有。無論是清晨的一杯咖啡與書頁間的對話,還是夜晚的一盞燈下對教學的深思,這些時刻都將成為心靈的避風港,讓靈魂得以休憩與成長。
擁抱變化,享受過程。成長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充滿了曲折與起伏。在進步緩慢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也是一種難得的幸福。但請相信,只要我們在前行,就是在不斷地進步與成長。只要不放棄,努力耕耘,前期增長也許會比較緩慢,但到達一個拐點后一定會飛速增長。
適時休息。注意勞逸結合,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感到疲倦了可以稍事休息,讓心靈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真正的放松與滋養(yǎng),以更加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每一個挑戰(zhàn)與機遇。
2
修煉專注力,令思緒不亂飛
“全神貫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獲。”作為老師,我們雖身處不同的學科領域,但對教育事業(yè)的熱忱與執(zhí)著是一樣的。每一次與學生的交流,每一次精心準備的課堂,都是對專注力的一次考驗與磨礪。
創(chuàng)造專注的環(huán)境。例如,在備課或批改作業(yè)時,關閉手機通知、社交媒體和電子郵件的提醒。盡量選擇一個安靜、整潔的工作環(huán)境,讓思緒更容易集中。
使用番茄工作法。如將備課時間劃分為25分鐘的“番茄時間”,期間全神貫注地編寫教案或設計教學活動。當25分鐘結束時,休息5分鐘,可以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或眺望遠方放松眼睛。這樣循環(huán)進行,既保證了高效的工作狀態(tài),又避免了長時間連續(xù)工作導致的疲勞。
嘗試實踐冥想。每天可以抽出10-15分鐘的時間進行冥想練習。遷移到教學過程中,即在講解知識時保持高度的覺察和專注,同時關注學生的反應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心。這份熱愛,將是我們修煉專注力最強大的動力源泉。
3
修煉學習力,使知識內化于心
“真正的智者,是那些不斷學習的人。”要尋覓成長的最佳節(jié)奏。成長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但也不必盲目埋頭苦干。要選擇一條既非安逸也非嚴苛的“舒適區(qū)邊緣”之路。如在準備教案時,可以不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是主動尋找既能激發(fā)教學熱情又能適度挑戰(zhàn)現(xiàn)有能力的任務;挑選書籍時,傾向于那些既符合個人興趣又需稍加鉆研的教育專著;寫作時,無論是每日簡短記錄還是每周深度剖析,都力求讓自己的筆觸向著能力最高值探索,通過持續(xù)的練習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日益精進。
深度學習,將知識內化為智慧。要追求深度學習實現(xiàn)從知識輸入到思維轉化再到實踐輸出的全過程。例如在選擇學習資源時,要精心篩選高質量的資源,無論是學術論文、教學案例還是教育電影,力求從中汲取最有價值的養(yǎng)分;在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將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銜接,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統(tǒng)的認知結構。更要學會將所學成果通過公開課、講座或教學論文等形式進行輸出,讓知識體系更加牢固。
學會關聯(lián),構建知識網絡。一些老師也很會學習,博覽群書,還詳盡記錄了學習心得,并繪制復雜的知識結構圖,在社交平臺上展示閱讀的數量與努力的姿態(tài),但其個人成長的步伐卻仍稍顯緩慢。這是因為沒有做到把閱讀的東西與自身相關聯(lián),忽視了真正追問:這些書籍的精髓何在?它們如何切實地激發(fā)了我的內在力量,推動了我的成長?有時,數量的堆砌并不等同于質量的飛躍。當下,知識的獲取已不再是難題,關鍵在于要將這些知識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關聯(lián)。
4
修煉行動力,攜目標步步近
“沒有行動,世界只是個概念。”老師們或許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聆聽了一場鼓舞人心的講座后,或是在閱讀了一篇激勵人心的文章時,內心涌動著立即行動的沖動,渴望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目標往往因缺乏持久的行動力而逐漸淡化。
改變之道在于“寫出來”:把每日目標、計劃、行動與結果,清晰記錄,讓成長路徑一目了然。在清晰中提升行動力,于細微積累中促成質變。
首先,明確目標,細化計劃。明確每天、每周乃至每學期的目標。這些目標應該是具體、可衡量且可達成的,幫助我們保持方向感,避免分散注意力。將大任務分解成小步驟,并為每個步驟設定具體的時間段。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保持對當前任務的專注。
其次,制定成長清單,落實行動。成長清單可以包括閱讀清單、學習清單、工作清單等,詳細列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務和步驟。例如,在閱讀清單中,可以明確今天要閱讀哪本書、哪些章節(jié),并做好讀書筆記和分享計劃。通過事前清單和事后清單的結合,確保每日行動的有序進行和及時調整。
最后,書寫反思成果。睡前復盤,總結得失,明確改進方向。書寫反思,不僅可以加深理解,更可轉化為文章分享,更好促進個人成長。
5
修煉反思力,讓自我更精進
我開通了個人公眾號進行寫作反思。把每日所教課文記錄下來,思考每節(jié)課的亮點和不足。亮點讓我找到了上課的成就感,想記錄下來分享給老師們;不足激勵我備課時要更全面,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細節(jié)等。就這樣,堅持寫了三年的教學反思后,我體會到專業(yè)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升。雖然有時不理想的課堂讓我感到難過,但轉念一想,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慢慢來,不著急,只要想成長,任何時候都不晚。課后好好反思,在反思中成長也是一大收獲。
反思不僅是在挽救失敗,更是成功的催化劑。每一份深刻的自我審視,都是向明智、明白、明日之師邁進的堅實步伐。以筆為舟,反思為帆,即便風雨兼程,亦能收獲專業(yè)成長的碩果。反思不息,成長不止。
老師們,成長不必急于一時之功,更無須艷羨他人之光,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節(jié)奏都是獨一無二的。讓我們以心為燈,以行為舵,修煉情緒力、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與反思力,用這“五力”引領我們繼續(xù)前行。
作者單位系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前海港灣學校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fā)】
來源 | 人民教育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