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一直對《周易》很感興趣,但從小君的文章中或許大家也可以看出,小君所喜歡的《周易》中的智慧,因此小君的注意力也一向都在《周易》原文中,這就導致了小君其實對于六爻納甲和梅花易數中將五行與陰陽結合來解卦的體系并不了解。
不過既然有朋友問起《周易》與五行的關系,那么小君也可以大概說說五行與《周易》在歷史上結合的大概脈絡。
在歷史上,有三大體系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相當久遠,這就是:天干地支、陰陽體系和五行體系。對于小君來說,他們源起的順序應該是天干地支與陰陽體系在前,而五行則是在兩者之后發展起來的。
畢竟,《周易》全書以陰陽體系為核心,并捎帶地提到過天干地支的內容,比如蠱卦卦辭中提到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便可為證。但《周易》全書中并沒有五行相關的內容出現過,可見在《周易》成書之際,五行觀念或許還未出現,也或許還未成體系而不受重視。
但也有人提出,《周易·系辭上》提到的:“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物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與《說卦傳》中所說的:“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夫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言乎艮。”
這兩段文字暗合陰陽體系。但小君認為,這未免有些過度解讀了,且《系辭》與《說卦傳》如今考據應處于戰國時期,以后文來證前文,不免有些不太嚴謹了。
至于五行的發展,目前普遍的觀點是五行源于周朝之前久遠的時代,證據是《尚書·洪范》中就提到了關于五行的內容,但尷尬的事關于《洪范》是否是后人偽作目前還尚無定論。因此,小君的看法是,五行學說應該是始創于春秋時期的鄒衍,其以"五德終始"說奠定了五行體系的基礎。到了漢代,董仲舒進一步將五行學說發展為"五德終始說",認為五行相生相克,象征著王朝的更替。使得這種理論獲得歷代君王的認可,并在歷史的發展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和豐富。
其實五行學說與陰陽學說一樣,是對自然現象觀察總結的結果。其特色是通過長期觀察發現,金木水火土這五行元素,相互資生、相互制約,構成了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和變化規律。這種認識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模式,成為中國人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
在很長一段時間,兩種學說沿著兩條不同的路徑平行發展著,但兩種學說的互補性決定其必然走向融合。于是,漢代的政治需求成為了兩種學說融合的催化劑。
漢武帝"罷黜百家"的政策需要統一的思想武器,董仲舒改造后的陰陽五行學說正好滿足這種需求。"三綱五常"的倫理規范被論證為"天道"的體現,卦象變化成為預測災異的工具。太初歷的制定將五行與歷法結合,確立官方意識形態的"科學性",使得君權又多了幾分“神授”的保障,也進一步確立了《周易》群經之首的地位,并成為后世儒家經學的核心典籍。
但在歷史上也有部分學者對《周易》和五行的結合提出異議,比如魏晉經學大家王弼就曾提出五行與周易的結合過于機械,遮蔽了周易的哲學本質。而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嘗試著調和二者時間的矛盾,但周易的術數化趨勢卻早已不可逆轉了。
對于小君來說,融合了五行后,讓周易的體系更立體且飽滿,使得不同的人都能在《周易》的體系中找到適合自己切入點,各取所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