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戴季陶這個以“懼內”出名的男人,竟然能瞞著妻子有了蔣緯國這個私生子。
1905 年, 14 歲的戴傳賢(后更名季陶),毅然踏上東渡日本的求學之路,進入振武學堂研習軍事,1909 年,戴季陶正式加入同盟會。
1912 年,二十出頭的戴季陶,有幸成為孫中山的機要秘書,自此在孫中山身邊長達十二年之久。
在護法運動期間,戴季陶充分發揮其文字功底,以筆為劍,為《民國日報》撰寫大量社論,犀利地抨擊北洋軍閥的倒行逆施,揭露其破壞民主共和的本質,這些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極大地鼓舞了革命黨人的士氣。
1924 年,孫中山先生決心創辦黃埔軍校,為革命培養軍事人才。戴季陶憑借其出色表現,出任黃埔軍校首任政治部主任。
次年 3 月,孫中山先生不幸病逝,國民黨內部陷入權力紛爭與思想混亂的局面。在這一關鍵時刻,戴季陶與蔣介石結拜為異姓兄弟,自此開始了長達二十三年對蔣介石的輔佐。而且,戴季陶在蔣介石政權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等關鍵要職。不僅如此,蔣介石還幫他養了兒子。
1913 年,戴季陶與蔣介石流亡到日本,合租在同一棟日式民宅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戴季陶結識了房東的女兒津淵美智子。在《戴季陶日記》1913 年 11 月 17 日的條目中,清晰地記錄著:“與美智子共制壽司,她手藝嫻熟,一舉一動皆溫婉動人。” 短短數語,不難看出戴季陶對美智子的欣賞。
三個月后,美智子意外懷孕。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狀況,家中已有發妻鈕有恒的戴季陶,內心滿是糾結與無奈,最終選擇了退縮。
據日本外務省的檔案記載,1914 年 3 月,蔣介石挺身而出,代表戴季陶與美智子簽訂了撫養協議,承諾會妥善安排一切。1916 年 10 月 6 日,一個男嬰在東京圣路加醫院出生,這個孩子,便是日后的蔣緯國。
1919 年春天,三歲的蔣緯國被帶回了蔣介石的故鄉 —— 奉化溪口。蔣介石的原配毛福梅在《毛氏回憶錄》中回憶道:“那天,雪竇山的殘雪還未消融,先生抱著一個可愛得如同粉雕玉琢般的孩子走進家門,說是戴先生托付撫養的孩子。” 隨后,蔣介石將孩子交給毛福梅照料,并取名為 “緯國”,對外宣稱是側室姚冶誠所生。
戴季陶雖未曾公開承認蔣緯國是自己的兒子,但在私下里,一直以長輩的身份關心著他。據蔣緯國晚年親口講述,1923 年,他七歲生日時,收到了一個精美的檀木匣子,里面裝著一把日本武士刀和一本《曾文正公家書》,匣子底部刻著 “勉學立身 —— 季陶贈” 幾個字。
那么,戴季陶不敢將孩子帶回去,真的只是因為糾結嗎?當然不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是他“懼內。”
戴季陶的原配夫人鈕有恒,出身湖州顯赫的絲商世家,家族底蘊深厚。受時代進步思潮影響,她早在 1906 年便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革命事業。
鈕有恒年長戴季陶五歲,性格強勢且極具主見。在家庭生活中,她以鐵腕手段管理家務,在國民黨元老圈中也廣為人知。國民黨元老張繼就曾戲稱她為 “湖州三獅” 之一。
據《吳稚暉日記》等史料記載,鈕有恒常常列席戴季陶會客場合,若遇客人言語不當或行為失禮,她會當場毫不留情地予以斥責,即便黨內要員也對她敬畏三分,其果敢直爽的性格可見一斑。
戴季陶“懼內”到什么程度了呢?
1927 年,戴季陶在蔣介石的邀請下,再度出山,擔任考試院院長。在一次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上,戴季陶故態復萌,又開始習慣性地長篇大論,全然不顧其他與會者的感受。他口若懸河,講話冗長拖沓,不少人面露不耐煩之色,甚至暗中翻白眼,但礙于其身份,無人敢貿然打斷。
此時,足智多謀的胡漢民靈機一動,迅速寫下一張字條,上面赫然寫著 “你姐姐來了” 五個大字,然后不動聲色地遞給戴季陶。戴季陶接過字條,目光掃過字跡的瞬間,臉色驟變,條件反射般地立刻停止發言。
這一戲劇性的場景被《中央日報》記者敏銳捕捉并記錄下來,很快在政壇傳開,成為眾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參考資料:
老年生活報:《戴季陶怕老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